引 言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知识的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过度的知识教学还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以往为了应试而形成的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的模式受到质疑。是的,在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的时代,这种教授知识的方式应该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核心素养”这个崭新概念,在我国的首次出现是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它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先来看“素养”,词典中对其的解释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可这样能通过训练和实践让学生根植于生命中的一种东西,太杂了,无论是逻辑清晰的思维方式,还是友善待人的行为习惯,都能称为“素养”,这众多的“素养”中,能称得上“核心”的有哪些?我们理解,它是为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奠基的素养,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
真正的核心素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关注思维。思维也是人探索世界的重要路径。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其终身受益。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言,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二、关注生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快乐、更自由、更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每个生命应该因受教育变得活力四射、朝气蓬勃而不是暮气沉沉。
三、关注自我学习。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我教育,于是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落实到语文学科,目前正在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基础,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都要以语言为突破口。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更侧重于基础,但仍不能忽视后三方面的浸润和有意识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