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案例一

(续表)

单元教学流程:

以第三课时为例:

一、回顾课文,聚焦结局

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

2.借助情节曲线,概述三个故事。

3.确定本课研究重点:结局,明确什么是结局。(板书:结局)

二、师生对话,感受新知

1.生自主阅读勾画。朗读汇报三个故事结局。短语概括三个结局。

2.四人小组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进行重点地研究讨论。

评价小提示:

A你们组觉得作者设计这个结局好还是不好?理由是什么?

B如果好,结合故事的发生、发展,找到依据。

C如果不好,你们组能设计出更棒的结局吗?

3.生汇报,师生对话交流。

《成吉思汗和鹰》

预设1:好,因为成吉思汗作为一个王,却能对自己的过错感到懊悔,体现了这个人物伟大的胸襟。

预设2:好,“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表明成吉思汗善于总结错误,也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点明了文章中心。(板书:点题)

预设3:不好,我觉得成吉思汗这样一个草原上的霸主,应该没有这样的妇人之仁,如果我来设计结局,成吉思汗会对鹰说:“就算是你为了我而死,也不能四次打翻水杯,践踏我的尊严!”

评价肯定学生质疑,引发深入思考,明确文章结局的设计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

《“诺曼底”号遇难记》

预设1:好,文章的船长有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板书:塑形)

预设2:好,文章中“阴惨惨的薄雾”与前文呼应,衬托了人们此时对失去一个好船长的惋惜之情。

预设3:不好,我认为哈尔威船长在当时的条件下完全可以下船逃生,所有的人都已经救出,他此时逃生也并不为过。

评价肯定敢于质疑,引入老师创作的不同结局,对比两种结局,引发学生思考。

师:对比两种结局,哪一个更符合前文对船长形象的塑造?

预设1:回顾前文所塑造的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沉着、干练、有担当的人,所以结尾的地方作者这样设计符合前面的人物形象塑造,符合人物性格。

预设2:(教师提示关注句子: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文章在这个句子已经为后面的结局埋下伏笔,作者在告诉我们,从他知道船即将沉没的时候起,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师:作为读者,哪个结局能给你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师点评悲剧式结尾的优点,介绍同类文学作品。

《生死攸关的烛光》

预设1:好,杰奎琳成功地端走了蜡烛,且在最后一级阶梯熄灭,让读者被吊起来,提到了嗓子眼里的心像一块石头落地,扣人心弦。

预设2:好,蜡烛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熄灭了,后来发生了什么,还能让读者继续想象。(板书:留白)

三、课外补充,深化感悟

1.出示资料小小说《窗》,生迅速浏览,弄清文章主要内容。

2.出示主要内容填空,让孩子口述重要情节,理清故事主要内容。

3.出示故事情节曲线,缺最后一部分。假定不知道结局,生猜测结局。同桌相互说一说。

4.学生汇报猜测:

预设1:这个病人看到窗外美景,却日日被良心折磨。

预设2:这个病人看到窗外美景,终于达到目标,非常开心。

预设3:这个病人看到美景,后来又来了一个病友,相同的命运落在了自己身上。

5.师:把自己设计的结局同原文的结局相比较,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发言交流。

预设1:原文好,病人发现只有自己想象中的美景并不存在,结局出人意料,引起读者兴趣,留下深刻印象。

预设2:原文好,这样的结局告诉我们嫉妒心会让人失去了理智,给人带来的恶果,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预设3:原文好,这样的结局给我们留有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对后来发生的事深深的思考……

6.师总结小说结局出人意料的好处,介绍文学名词“欧·亨利式结尾”,介绍同类文学名著。

四、创作提升,多元思维

1.学生发挥想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试着为故事续写结局。

2.学生组内讨论,自主创作结局,师巡视不同类型,展示结局。

3.预设结局:A病人感到深深地懊悔,反观自己的行为,认识到嫉妒心不对,改变为人。

B病人长叹,回忆朋友以前的描述,被悔恨折磨,渐渐死去。

C又住进新的病人,他为了赎罪,为新的病人讲述窗外美景。

D靠窗的病人并没有死,这一切都是心理学专家为了探索人类内心而设计的场景。

师生对话:你们为什么这样写?

生生对话:大家有什么想要问他们?

4.师:孩子们的结局各有各的精彩,故事就是这样,存在着许多结局的可能性,选择哪种结局,今天的这堂课也许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五、总结本课,推荐阅读小说《出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