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成效

四、研究成效

(一)教师的变化: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通过开展此研究,教师在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后,能更新观念,敢于抛开逐篇、逐段咀嚼文本的旧习,跳出教材以单元主题编排课文的框架,打破以单元主题为编排的各单元的隔阂,整合教材在文章文体、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等方面的契合点为阅读能力训练点。并以此阅读能力为训练点组织教学内容,以大单元、大整合、大阅读的视野进行教学。教师在以“环境描写”为整合点的策略研究中,通过解读教材和重组教材,提高教师优化课程资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真正达到教语文而不是教教材。

【案例】六年级上册一单元《一夜的工作》《穷人》和五单元《荷塘旧事》以及六单元《小英雄雨来》等课文在文体上都属于写人叙事类文章,这几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在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及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时我们把这几篇课文重组成一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环境描写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以更广域的视角看待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养成,以学生为本,以能力训练为本,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老师 罗燕)

(二)学生的变化

1.提高语文素养,增加学习效果

开展此研究,学生在阅读中能在弄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表现手法时,主动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语句,揣摩文章环境描写的写法特点及作者写作意图,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加之大单元整体教学保证学生能掌握基础性学习,通过运用巩固学到的语文结构知识使其向能力转化,多篇文章的阅读学习给能力更强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保证其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充分发展和深度发展。

【案例】我们将参与实验研究的本年级学生与非实验年级(上届六年级)的比照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读书时能自觉地运用教师指导在阅读中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多数学生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抓取环境描写的语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形象特点,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了阅读的深度参与过程,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过程的思维品质。

(六年级老师 谢云静)

2.实现读写迁移,提高作文质量

作文写作一直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描写通常定下全文的情感氛围或交代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好的环境描写对于一篇作文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渲染气氛的效果,从而让文章品质得到提升。在开展此课题前,学生能够在习作中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如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描写去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心理活动,但对于环境描写是什么,以及有何作用不太了解,更谈不上运用,文章的品质很难提升。通过大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教学后,多数学生能够自觉运用环境描写交代故事背景、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精神品质或文章的主旨、情感等。

【案例】在写《××,我想对你说》这一主题作文时,张思雨同学的作文《保安叔叔,我想对你说》通过写保安叔叔为我们一家搬运行李箱,表现其助人为乐的品格,文章开头在几经修改后添入环境描写:“夜如此漆黑,保安室的灯光却如此明亮;夜如此寒冷,保安叔叔的微笑却如此温暖。深夜你在路灯下默默守岗,灯光不仅照亮了夜晚的黑暗,还照亮了我的心。”通过对黑夜这一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一种宁静沉郁的气氛,同时漆黑寒冷的自然环境与文章后面得到保安叔叔的帮助后惹我温暖、幸福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美好品质。

(六年级老师 黄晓雪)

(三)课堂的变化:提高课堂品质,实现深度教学

当大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成为常态,课堂由组内研究发展到组与组之间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发现同一个环境描写的训练点,在不同学段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不同。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段衔接,除了关注训练点在本学段的目标达成,也关注其前后衔接,更加以整体性的教学结构和整合式的教学方式,精选优化学习资源。这样的方式使一节课内的内容更广度化,理解更深度化,时间更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