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案例及成果
通过对各类作文文体特点的总结,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几种典型的“纲要信号图”案例,来实施对小学中段作文教学中,不同文体的讲授。每种“纲要信号图”均结合了其对应文体的特点,将该类型作文的综合性要求和规范性细节,予以了生动展现。同时,依照“纲要信号图”的教学步骤,我们也设计并实施了针对每种类型文体“纲要信号图”的教学步骤,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予以了实践和修正。最终,在“纲要信号图”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针对小学中段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总结并形成了一套小学中段作文教学的指导性方案。
(一)状物类文体案例:“三角形”纲要信号图应用于《我喜欢的小动物》
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我最喜欢的小动物》的这一作文教学,作为状物类文体的学习案例。按照新课纲对于中段习作教学的要求,为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写作兴趣,学生首先被要求在正式教学开始前一段时间对自己家养或熟悉的小动物进行观察。与此同时,教师消化对这一习作训练目标的理解,形成了要在具体教学中完成让学生掌握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和有详略差异的写作能力。紧扣这一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日常观察后进行的口头讨论,教师进一步确定,对于“我最喜欢的小动物”,首先要形成关于动物“外形”—“习性”—“特征”这一结构的内容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喜欢”的感情联系,从而形成由“动物”向“感情”的逻辑顺序。为完成上述的内容组织和顺序演化,学生需要具体调动对字、词、句的使用,也就是说要在习作中,教授学生自觉使用字、词、句的能力。以上即为教师为完成“纲要信号图”所首先进行的教学准备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设计“三角形”样式的纲要信号图(见图2)。

图2 指导《我喜爱的小动物》的“三角形”纲要信号图
进入该习作课的正式教学,在出示该“三角形纲要信号图”以前,先讲解了此次习作的写作题目,然后提出具体要求,需要学生从动物“外形”“习性”“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性写作,同时对于每一部分的写作要求,如“外形”要求按照从动物的“头”—“躯干”—“四肢”进行有顺序的描述;“习性”则要求挑选动物的“食物”“住处”“活动”等方面,进行有详略选择的介绍;而“特征”则要求学生从具体观察的事例来对动物进行“特征”概括。以上说明均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条理式的介绍。
然后,向学生出示上述“三角形纲要信号图”,并依照图示内容,再次介绍刚才条理式讲解的内容。同时,开始进行可操作式和诱导式的写作说明。比如,对于“外形”部分,要求学生回忆之前课文及阅读积累的描述性词汇,形成对于动物外形的完整句子描述。对于“习性”和“特征”,则要求学生回忆之前积累的动作性词汇和相关的修饰用语,并组合完成对动物习性或观察特征的完整句子描写。上述信号图能给予整个教学以逻辑引导,学生在具体写作知识点练习的同时,又始终能依赖该图示,获得整体写作结构的理解。
完成首次教学后,让学生将自己对上述具体知识点的回忆或练习,直接记录在发给各自的“信号图”相应位置,并布置学生在课后依赖该图示,加强对于课堂讨论的记忆和理解。在第二次课程中,要求学生再次拿出各自图示,口头表达对图示各个方面的描述,然后立即要求学生对该习作主题进行整体的写作练习。在此过程中,允许并引导学生使用信号图的提示。
从教学完成的效果来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将传统教学强调的字、词、句练习来完成习作的能力。同时,在图示的辅助之下,学生也较好把握了写作逻辑思路的形成和写作结构的设计。
(二)写景类文体案例:“不”字形纲要信号图应用于《小区的夜晚真热闹》
景物描写是对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景色的描写。景物描写的核心是要抓住被描写对象的突出特点,并围绕这一特点对其各方面形成有逻辑结构的写作,以此区别于学生在一般口头表达或者对话练习上所习惯的口语化描述,完成从“写话”到“习作”的转变。因此,在写景类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其熟悉的景物中挖掘出吸引人的特点,并针对该特点展开对描写对象的分析就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纲要信号图教学方法设计的核心。基于对该类文体具体要求的深入思考与剖析,我们设计了“不”字形这一特殊形态的纲要信号图。其中,“不”字上面的一横,突出被描写景物对象的主要特点;而“撇”“竖”“捺”则是围绕“不”字上端一“横”的三个分支,从图形上形成了“核心——部分”这一景物描写文体的基本结构。基于这一文体结构和纲要图形象的理论联系,我们以《小区的夜晚真热闹》这篇作文学习来予以了实际教学。在《小区的夜晚真热闹》,围绕“热闹”为中心词,教学主要设计让学生学习从日常经验中所感受到的关于人们的“活动”“声音”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呈现这一特点,具化出“不”字形纲要信号图来反映这一逻辑结构(见图3)。

图3 指导《小区的夜晚真热闹》的“不”字形纲要信号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区的夜晚真热闹”是中心句,“热闹”是中心词,可以从夜晚小区里有哪些活动(看到的),哪些声音(听到的),环境如何(看到的)三方面来表现热闹。这个纲要信号图,明确地展示了如何围绕中心词写作。学生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居住的小区进行观察,进行记录,再按顺序进行写作。
例1:小区的夜晚真热闹。小朋友们在嬉戏玩耍,跑来跑去,互相追逐。老人们有的散步、有的聊天、有的锻炼身体。骑自行车的小朋友们,车铃叮叮零零地响,他们正在进行骑自行车比赛,既刺激又好玩!乒乓桌前,两位选手正在比赛,观众们使劲叫喊着“加油!”;听,那悠扬的琴声是从哪里传来的?原来楼上有人在练习弹奏。路灯一盏接一盏地亮了,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不时被来往的行人打乱……
(三)作为状物类和叙事类共用的连续性动作描写案例:“一”字形纲要信号图
在三年级教材第六主题单元“鸟儿”中出现了这样一组句子:“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在这段话中,作者运用连续动词,把翠鸟捕鱼的过程写得非常具体,勾勒出了翠鸟动作灵敏、轻巧的形象。把过程写具体、生动,是课标对中段学生习作的明确要求。但学生目前在习作中存在的严重现象就是把事物写不具体,习惯运用概括的话,究其原因,一是不善于在生活中观察,二是没有恰当的方法。针对这个情况,设计了“一”字形纲要信号图。“一”字形纲要信号图是以“一”字为主要图形的纲要信号图,在绘制的时候,把观察所得的各个动作分别填入不同的格子里,把这些格子连起来,就是整个动作的过程。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以《小狗藏骨头》为例,分解了原文的一系列工作的先后顺序,形成了具化的“一”字形纲要信号图(见图4)。
例2:小狗非娜又蹦又跳地来到花园。突然,它看见了一根骨头!它赶紧把骨头叼起来,环顾四周,没有人,就在地上刨了个坑,把骨头放进去,再把坑填好,昂首挺胸地离开了。

图4 指导连续性动作描写的“一”字形纲要信号图
“一”字形纲要信号图的核心,是呈现出事情的序列性,而不强调各部分的主次关系。在使用“一”字形纲要信号图作文指导时,就需要结合被描写对象的动作过程,向学生反复强调顺序的合理性。
(四)叙事类文体案例:“流程图”式纲要信号图应用于《第一次购物》
相较于上述说明式的文体训练,本学期的另一个写作主题,《第一次购物》,则强调教授学生记叙式的文体写作技能。前者的写作强调并列事物的特征并作详略的安排;而后者则要教会学生在写作中表达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紧扣这一主题,在课前首先向学生布置——进行一次购物,并留意自己在购物过程中的全部经历的课外作业。同时,教师则整理由这一主题所引申的关于记叙文习作的基本要素,并凝练其中的逻辑顺序,整理出关于《第一次购物》的纲要信号图(见图5)。

图5 指导《第一次购物》的“流程图”式纲要信号图
相较于更加偏向要素并列的三角图,这一次的纲要信号图则采取了由箭头标示的流程图形式,以反映记叙文所强调的事件发生先后顺序。在课堂正式开始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口头简单介绍第一次购物的经历,同时在其介绍中,诱导式要求其说出购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发生购物时自己的心理状态。然后,向学生散发该纲要信号图,强调将其刚才的口头叙述,对应到流程图式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几个部分中。在此环节,着重强调两项:一是要学生使用“首先—再—然后—最后”等顺序性词汇,再次描述购物的过程,从而规范其对事件进行叙述的书面化表达;二是要学生主动使用之前学习积累的关于心理和感情的词汇,来表达自己购物过程中的感受,以丰富其对于事件书面化叙述的个性。完成上述课堂教学以后,布置学生参照该纲要信号图,在课后将课堂上讨论和练习的各个零散部分,完整地整理成一篇记叙文。
从教学完成的效果来看,与之前学生口头或书面地介绍自己所经历的一次事件,这次的作文,学生明显能更有效的介绍清楚事件发生的“过程”和“顺序”。同时,由于“心理感情”等要素被要求在写作中要主动表现,学生的作文内容开始更加生动,而且所使用的“心理感情”描写能被更有效和更恰当的放在叙述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