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缘由

(一)学生的问题:低中段衔接的小学生写作时从段过渡到篇难

学生经过二年级写话的片断练习,三年级进入了篇的写作阶段,但无论从内容看,还是从篇幅看,写篇的难度都远大于写段,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课题组对本校刚升入三年级的110名学生的第一次作文《开学典礼》进行分析发现,自己能分段、分正确的只占15%,其余大部分的学生是一段写下来,不懂得分出开头结尾。另有8%的学生是滥分段,表现在一句话一段或者随意地错误分段。60%的学生会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把事情说清楚,10%左右的学生懂得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使习作更生动;而流水账一样把开学典礼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习作占到了40%。同时,还发现标点符号用错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在:格式的不规范,断句的错误,冒号、引号的使用错误等。学生们也感觉到上三年级后在写作上的吃力,许多家长寻求社会上的辅导班帮助,给孩子报了各种作文培训班。

【案例】

三·三班学生刘慧,作文写不好,经常是三五行完成。她曾经这样告诉老师:“我不会写作文,妈妈说要给我报一个作文培训班,教教我写作文的技巧。”

(二)教材的原因:北师大版教材中习作编排缺乏序列性

学生的作文写不生动一直是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大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其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应该说与教材的编排、课堂教学有关。目前教材设计中虽也有探讨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的内容,但只是针对某一篇的探讨,没有整体结构的梳理和归纳。另外,我们选用的北师大版本教材,课文内容是按照主题单元编排的,每篇课文的体裁各异,一个单元中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形成最基本的作文框架,因此,学完课文后,没有形成结构规律,只能凭经验就文读文,难以实现能力迁移,在自己的写作练习中造成读写分离,不能学以致用。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笔下生花”一览表

由于教材编排得不成系统,导致大部分老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依据各单元的习作要求,随时变化。这一周指导学生写自己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下一周又可能写一写自己整理书包的经过,而这些习作只是在主旨上和本单元的阅读教材保持一致,但是至于这篇文章的体裁特点怎样写出来?这篇记事的文章与写人的文章在写作特点上有什么不同?构篇时有什么技巧等等问题,教材中是很少出现的,这样就造成了年轻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的无所适从,往往不知该如何下手。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1.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写作是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的高级形式,是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重点。作为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四大核心能力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和年段目标中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年段目标的表述中称之为“写话”,在第二年段及以后就统称为“习作”,这一名称的变化充分体现出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以后对作文要求的明显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分水岭,是关键期。所以,做好小学二、三年级这样低、中年段的作文衔接教学,帮助学生由写话顺利过渡到习作,是非常重要的。

2.仿写是三年级学生培养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年级的作文重在“习”,即学习、模仿。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现代诗人何其芳曾说过:“初学写作是要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不仅是名家学者的经验之谈,也是人们学习写作的一条捷径之路。从范文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语言文字到作文材料等都可仿照写作。小学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非常适合学生仿写。

3.基于教材结构的仿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针对目前教材编排和教学设计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只有挖掘出每一类文体相应的结构,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改变以往的点状的、割裂式的状态,改变教学中就篇论篇的文本内容学习。教材结构包括课文自身的内容结构,关于同类体裁的共通结构,以及教学过程的方法结构等。在单元结构教学的道路上,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领导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山东的单元主题教学也走在了改革前列。阅读教学方面的改革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基础。

基于以上问题和认识,我们选定基于教材结构进行作文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