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成果
课题组在研究初期,把《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方面的要求和PISA项目的阅读素养五个等级的六个水平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认为课标中对小学中段达到的阅读能力标准相当于PISA的三、四级标准,课题组依此制定了对阅读指导课型分类的能力训练点。以能力训练点的达成为阅读指导课的核心任务,用任务驱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形成不同的课型,通过阅读的课内指导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和阅读中思维品质的提升。

(续表)

(续表)

(一)上好信息提取阅读课,培养信息检索与提取能力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能否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就是看是否具备较高的信息提取能力。因此,课题组从三年级语文常规教学的课堂上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到了中段,学生开始阅读中长篇小说,逐渐在手机或电脑上阅读网络新闻,如何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这种指导在语文课堂上是解决不了的。课题组针对长篇著作类的文本阅读、网络阅读精心设计了信息提取课型。
课型特点:快速阅读、迅速检索。
设计要点:学会默读、略读文章内容,找到和情节相关的重点词,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案例1]《汤姆索亚历险记》(四年级上册):
1.读书名,认识“记”:
(1)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部作品,叫《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个题目中“记”是什么意思?
(2)师:题目中的“记”是记叙、讲述、记录、描写的意思。
(3)读题目,从题目里你知道这本书主要人物是谁?主要讲什么?
(4)师:这本书“记”的是什么内容?(汤姆索亚和一群小伙伴先后几次冒险的故事)
2.读目录,知“梗概”:
(1)师:看书目,知情节。
默读书目,从目录里你知道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吗?你能勾画出书中介绍了汤姆和伙伴们几次冒险的故事吗?(亲眼看见了医生被杀害;快乐的海盗宿营地;汤姆在法庭上豁出去了;鬼屋寻宝遇乔埃;汤姆和贝奇困在山洞里;汤姆和哈克发财了)
(2)师:这么多事件中,你最想了解的是哪些故事情节?在目录中勾画出感兴趣或自己认为应当重点阅读的章节,生介绍。
3.读故事,知人物。
(1)略读第1章“淘气的汤姆”,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情节或语句感受到的,用()标出重点语段,用△标出关键词。
(2)略读第31章“汤姆和贝奇困在山洞里”,找出描写汤姆和贝奇困在山洞中后,汤姆照顾、鼓励贝奇的语段,用____勾画下来,说说你分别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在故事的第2到30章节汤姆的变化是怎样发展的?在书的最后章节,汤姆变成了怎样的孩子呢?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将继续读这本书……
(二)上好分析推断阅读课,培养推断解释能力
阅读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推理的过程,许多信息并不是能够直接提取的显性信息,而要靠学生借助推理而获得。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必要运用推理能力补充文章中隐含之意形成连贯的理解再现出来。推理和解释等认知过程就是借助文章中可以检索提取的显性信息和学生的背景性知识。依照小学中段的能力等级标准,主要是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推断人物的想法、判断人物的情感、找到事情的前后因果联系等。
课型特点:细节揣摩、分析推断。
设计要点:快速浏览、找重点句段、推断人物想法(判断人物情感)
[教学案例2]:《爱丽斯漫游奇境》(三年级下册)
学习《爱丽丝做证人》
师:当两位证人都无法证明谁偷馅饼时,爱丽丝意外地发现,最后那位证人竟然是自己。面对残暴的王后,昏庸的国王,爱丽丝究竟是怎样面对这场滑稽的审判的。接下来请快速浏览《爱丽丝做证人》这个小故事。(生读)
师:在审判爱丽丝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勾一勾并做上批注。
师:这些滑稽,不可思议的场面正好有进一步说明了国王的昏庸和王后的残暴,面对这样的强权人物的逼迫,爱丽丝屈服了吗?在哪找到的?
师:从这些细节中,你认为爱丽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师:当爱丽丝与王后的冲突到达顶峰时,什么事情发生了?
师:一觉醒来,爱丽丝才发现,自己经历的一切只是一场梦,她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姐姐,姐姐也沉浸到了这个奇妙,魔幻的世界中。这正说明了卡罗尔笔下的仙境魅力非凡,小朋友们是不是也跟随爱丽丝一起进入了那个神奇、有趣、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了呢?
(三)上好整体感知阅读课,培养宏观理解能力
整体感知能力是对阅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的一种能力,如主要内容、写作顺序、文章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经过“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理解,完成一次阅读过程的螺旋上升。
课型特点:教结构、学结构、用结构
设计要点:快速浏览、内容概括、结构把握、链接生活、整体回顾。
[教学案例3]《夏洛的网》(三年级上册):
一、学读“人物表”
(1)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作品在一开头就向我们罗列了一张人“物”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主要角色都用“黑体字”标出)一起来读读这些主要角色的人名吧。
(2)指导:我们在读一些作品时,如果作品前有人物表,我们可以先去读一读,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有哪些主要角色。
二、根据目录,假想故事情节
(1)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看,这是这本书的目录,目录中有22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都概括了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你能结合刚才的人物表,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来大胆猜想可能发生的事吗?
(2)学生猜想。
三、读片断,感知故事内容
(一)走近“弗恩”
1.出示图,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师:小女孩是这个男人的女儿,名字叫弗恩。谁想到她为什么要拼命抢夺她爸爸手中的斧头?
3.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读读这段文字吧。
4.从刚才这段文字里,你觉得弗恩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儿?(生自由发表看法)
5.因为弗恩的坚持,小猪得救了,相信在我们心中都会长长舒一口气,而且小猪有了一个弗恩能想得出来的最漂亮的名字——威尔伯。
(二)走近“威尔伯”
1.出示图:就这样,威尔伯来到了新家。
2.威尔伯来到新家以后,感觉好吗?生默读,发表看法。
(三)走近“夏洛”
1.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来认识小猪威尔伯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个朋友——夏洛。
2.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读文,评价夏洛。
(四)上好对比阅读课、欣赏阅读课,培养评价鉴赏能力
对比阅读课:对比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阅读材料放在一起有比较、有分析地阅读。在小学中段主要是针对同类题材、修辞手法、句式同一类人物故事的对比阅读。开展对比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精神。多方面、多层次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思维走向深入,走向多元。
课型特点:对比阅读、比较判断。
设计要点:确定比较阅读的文本、选择比较阅读的切入点、安排好比较阅读的程序推进。
[教学案例4]《三国演义》(四年级下册):
人物品读
1.师:老师发现你们对曹操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话说这位曹操呢,在读书时我发现了一个和他有关的、有意思的情节,描写的是“火烧赤壁”之后曹操败退的情景,看看谁能在书中快速找到?我们先来看一段“火烧赤壁”的场景(视频)。
这时我们再来看书上紧接着的描写(出示三处大笑的句子),你猜猜我发现什么了?生说。(来,握个手吧,英雄所见略同。)读到这里我发现曹操有三次大笑,我就奇怪了,他是不是打了败仗被气疯了?请你们静下心来,再读一读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放音乐),你们写,老师也写。交流。
师:你怎么想的?生:我认为他没疯,因为……
师:读书最可贵之处,就是每一次读都能有新的感受。
2.师: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是这样写的,指名生读PPT。
曹操虽然老了、败了,但是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依然故我。曹操从华容道冲出去以后,又笑了。大家问他丞相为什么要高兴啊?曹操说:“哈哈,刘备,吾俦(chóu)也!”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可惜的是,他动作总是晚了一点,他如果在这个地方埋下伏兵堵起来,再放一把火,我们这些人骨灰都没有了。这一回,战败的曹操他又笑了!(易中天《品三国》)
你看,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曹操是个英雄,但对曹操的评价又不完全相同。
3.了解了曹操的英雄表现后,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项羽。读资料,想一想:面临困境时,项羽的反应是什么?他与曹操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师小结:项羽爱发怒,通过这些大怒,刘邦早就看出项羽是个有勇无谋,容易冲动的莽夫。高手过招,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对手猜出你想干什么,每次发怒,不要说刘邦了,就是我等凡夫俗子都能猜出项羽接下来要干什么。而刘邦也屡屡利用项羽的这个弱点来激怒项羽。项羽在政治和谋略上的幼稚与可笑,通过一个个“项王大怒”表现得淋漓尽致,到死都没有醒悟。
4.“笑”“怒”反映出的人物性格对比。
5.小结:品读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不光可以把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表现来比较,还可以把同一本书中的不同人物来比较,如曹操、刘备等,也可以把不同时代的相似人物进行比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立体、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