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建议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将具有地域性的资源型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1.以创新为动力,开拓新兴特色产业市场。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不断开拓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将新型特色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以科技为支撑,加大特色产业园建设力度。甘肃民族地区应以本区域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特色旅游、藏医药、畜牧茶农加工等为基础,以本地现有优势企业为主导,通过适当集中布局,加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和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
3.以经济为支撑,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特色产业实行产业倾斜政策,逐年加大民族地区清真食品产业、特色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畜牧加工业等特色产业的建设投入,设立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并积极争取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更多支持,以增强行业自我发展能力。
4.以人才为保障,启动特色产业人才引培工程。人才匮乏是甘肃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突出的问题之一,大规模的劳务输出、本地劳动力能力不足、人才引进难度大等因素使得民族地区缺乏发展特色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启动特色产业人才引培工程刻不容缓。

要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精神,立足甘肃实际,加快制定具有甘肃特色、操作性强、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族领域法规规章,以此来弥补《甘肃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原则性强、弹性较大、不易操作的不足,解决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民族经济发展等无法可依的问题。针对民族自治地方特殊领域特殊问题,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立法工作,努力构建适应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需要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还要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法治意识,推动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的法治思维逐步养成,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真正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好氛围。需要加强民族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督查。

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非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非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非遗与文化市场需要相结合,非遗与文化事业走出去战略相结合。以崭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去整合非遗资源,发掘非遗资源潜力,并引入现代科技元素,使其与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相契合与文化市场发展需要相融合。成为培育和充实文化旅游、文化市场的重要资源,让非遗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

针对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结合教育扶贫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切实增加民族教育投入,建立与完善民族地区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二是进一步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民族地区幼儿园。三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根据民族地区现实需求,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尽快规划、布局新建、改扩建城镇学校,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满足民族地区孩子上学需要和寄宿生生活需要。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就业需求设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学科和专业,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定向培养,使职业教育成为民族地区青年实现就业梦想的通道。五是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六是深入持久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为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卫生计生系统的统筹协调职能,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大力扶持民族医药的发展。

生态环境整治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科学合理制定保护生态环境措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让群众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加强生态建设必要性,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二是要坚持以预防、保护为主,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要用现代理念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起与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使科学放牧与生态保护得以有机结合。

在决胜小康社会建设期,民族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增强扶贫开发支撑力。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道路硬化、公路新建和升级改造力度,大力实施农牧区贫困村饮水安全项目和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互联网进村入户计划,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注重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因地制宜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少数民族地区独特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业,构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积极培育富民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盘活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增强区域“造血功能”。进一步加快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精神扶贫源动力。将精准扶贫“扶智”与“扶志”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光荣脱贫。进一步创新政策协同和资金统筹机制,增强扶贫脱贫效力。需要加强精准扶贫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努力推进多规合一,强化宏观管控,推进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行农牧区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民的改革试点,开展承包土地(草场)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试点,最大限度释放贫困村贫困户的资产潜能,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益。建立贫困县生态动态补偿机制。贫困县设立生态公益岗位,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对贫困地区符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条件的坡耕地,优先安排退耕还林项目。

对少数民族村镇应结合各个乡村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历史基础等综合因素,将有限的资金、资源更多地投入到特色优势产业中,推动立乡(镇)、立村产业形成,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这些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全力打造民族经济的新亮点,使群众增收致富。
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应进一步加大非遗展示展演、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如期建成并发挥作用,与数字化建设、科技发展、群众需求、服务提升同步发展,不断促进牧区社会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其次,将人口较少民族集中区域整体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避免因保护区划分零碎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完整的问题,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完整保护和传承,使非遗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第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城市民族工作是一个整体,涉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涉及社会领域的各阶层、各行业、各单位、各成员,需要各个城市结合实际,构建好城市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平台。要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民族工作网络,扩大服务管理的覆盖面。要切实关心支持城市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成长,重视培养城市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加强城市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创新培养懂双语的少数民族干部,将之充实到流入地城市社区基层一线,使之协助做好行政执法、矛盾调解和服务工作。在发挥好政府治理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网格化社会治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构建,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

民族宣传工作要坚定地站在党的立场上,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帮助各族群众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民族宣传需完善工作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民委系统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二是建立媒体采访沟通与联系制度。三是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各部门和宣传、新闻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做好本地宣传工作,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以适当方式给予表彰和鼓励。
民族工作宣传要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搭建各族群众乐于参与的平台,多开展各族群众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努力增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仅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提升民族工作部门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构筑民族宣传工作的新高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注释】
[1]马东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发展战略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会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
[2]甘南州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3万户、12.58万人,全州共18个特困片带、284个贫困村。
[3]张家川县2014年共识别115个贫困村、22302户贫困户、10.45万贫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