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做法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和省委藏区工作会议,对全省民族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省里相继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甘肃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专项规划(2016—2020年)》《甘肃省藏区教育发展攻坚计划(2016—2020年)》《甘肃省支持藏区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方案》《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以及支持甘南州、临夏州教育跨越发展的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自身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主要指标总体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安排支持藏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藏区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力度,改善藏区中小学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切实解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有力地推动民族教育跨越发展。
![]()
各级党委、政府从政策、资金、项目、师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对民族教育事业予以倾斜,采取特殊措施促进民族教育快速发展,形成了政府办教育、部门支持教育、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教育发展新局面。“两免一补”、“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民族地区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藏区教育专项资金和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高职推免招生等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得到农牧民群众普遍赞誉,群众支持教育的热情高涨,教育成为广大群众最满意的社会事业,给予充分肯定。通过在省属高校举办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在兰州、白银等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设立高中民族班、在高考招生中加分和倾斜政策,以及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措施,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性人才。
![]()
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工程、改薄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与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教师周转房项目、灾后重建项目、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援藏项目、幼儿园为民办实事项目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截至2016年底,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针对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交通不变、自然条件恶劣等实际,不断探索符合各民族地区的办学模式。一是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在坚持学校布局调整“四个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实现了每乡有一所寄宿制初中,每县有一所较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学。二是因地制宜灵活办学。阿克塞县和肃北县采取“义务教育县城办、普通高中异地办”的办法,解决牧民子女上学远、居住分散,经济负担重的难题。三是实施对口帮扶。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的支持下,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河北大厂高级实验中学等内地省、市普通高中向我省民族地区招收普通高中生。省里也在兰州、白银、定西、天水、武威、张掖、金昌、酒泉等市具备条件的省级示范性高中设置民族班,从2016年起每年招收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混合编班、混合寄宿。同时,适当增加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等民族自治县学生在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名额。这些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办学模式,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及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了学校规模,促进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办学效益,推动了各民族师生的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
![]()
在“双语”教育中,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努力探索和推进新型“双语”教学模式,形成在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以民族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一类模式;在“双语”兼通的地区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民族语文的二类模式;近年来随着受教育者对课程选择的不同,形成了部分课程以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以民族语授课的三类模式。东乡等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民族,采取以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方式,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甘肃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在实行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通知》后,民族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设置汉语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开设外语课程,民汉双语加外语已成为双语学校的共同选择。
![]()
通过实行定向招生,开展对等培养,举办民族班、预科班、民族地区专升本师资班等形式,以及落实“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教师招考和引进研究生、免费师范生等政策,为民族教育师资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对等协作培养计划、“国家培训计划”、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以及送教下乡等办法,采取集中培训、置换培训、轮岗培训、远程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形式,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教师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地区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75%和98.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9.55%和98.66%。
![]()
先后实施了多个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农牧村中小学逐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结构趋于健全,信息从面到量趋于丰富和完善,教育管理、教学方法从此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为实现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实施的“二期义教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为提高民族地区教学质量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同时,教育信息化成为双语教学的有力支撑,各州、县借助项目实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应用到双语教学之中,使边远农牧区少数民族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建设模式一学校1100所,模式二学校991所,模式三学校332所,通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为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印发了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纳入地方课程免费教科书。同时,积极组织实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动计划”和“中小学品德教育工程”,开展“讲理想、重品行、作表率、促和谐”教育实践活动和“爱祖国、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州县均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各校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抓起,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宗教观,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有力提高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民族教育发展营造了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