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哈佛大学教授托尼·瓦格纳说: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空已不再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演变为日用品,在其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只需借助任何连接到互联网的机器终端,人们便可以免费获得任何所需信息。因此,比身边的人多具备某些方面的知识已经不再构成竞争优势。常规的白领和蓝领工作,更多的可以由机器人替代。所以,在新的创新经济社会,个人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思维能力。
这里所说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不是某种技术的传授,而是“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引导”。为解决某个问题,举典型的案例,使学习者从中得到启发;或者提出问题,引导他人从不同视角寻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商解决办法。在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者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创新思维的品质。读文章,有新的理解;写文章,能写出新意;口语表达,有自己的见解。
学习创新思维和学习技术性课程不同。技术性的课程需要死记硬背,而“思维训练”则主要靠自己的独立思考,需要多思多练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回顾历史,思维训练具有悠久的传统。在西方,最早采用系统的启发式思维训练的,当属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我国,孔子从教数十载,弟子三千人,也讲究启发式教育。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且有所发展。《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了一段对话:
陈相去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君;不过,还不懂得(做贤君的)道理。贤君应该跟老百姓一同种地获取口粮,还要自己弄饭吃,兼理国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财库,那就是损害老百姓来养肥自己了,又怎算得贤呢?”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陈相说:“是这样。”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许子穿粗麻布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陈相说:“戴白绢帽子。”
孟子说:“是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那会妨碍庄稼活儿。”
孟子说:“许子用锅甑做饭,用铁器种地吗?”
陈相说:“对。”
孟子说:“(这些炊具和农具)是自己制造的吗?”
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农夫)用粮食换炊具和农具,不能算是损害泥瓦工和冶铁工;泥瓦工和冶铁工也用他们的炊具和农具换粮食,难道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窑炼铁,无论什么东西都从宫中取来用呢?为什么要这样忙碌地跟各种工匠去交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在种地的同时又去兼着干。”
孟子说:“那么治理天下的事难道可以在种地的同时去兼着干吗?做官的有做官应做的事情,当百姓的有百姓应做的事情。”
孟子就这样取譬设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需要这类训练。问题的关键在于,训练应该是科学的且简单易行的。
附文01
给未来的你
李开复
很高兴与这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交流,今天的演讲,希望和大家讨论一下,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你们将会怎么样呢?
四年后,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可能陷入迷茫,也可能发现,你们距离自己的目标还很遥远。如果想避免四年后的困惑和迷茫,就必须未雨绸缪,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努力提高自己。
一、寻找兴趣和天赋,避免成为迷茫、困惑的人
去年,做校园招聘时,我们走访了15所高校,发出了大约200份录取通知书。然后,我一一打电话,看每个人是否愿意加入“创新工场”学习创业。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人生的未来,创业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出乎我的意料,超过80%的顶尖毕业生给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没想过。”这,就是一种迷茫。
大学四年,必须弄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天赋在哪里。该怎样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呢?我的建议非常简单:多尝试!无论是参加社团还是去网上求知,花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体验,努力寻找天赋和兴趣所在。当然,求知不能太功利。千万不要因为你的某个职业规划,就只去学那些“用得上、有帮助”的技能,而放弃那些你可能有兴趣或有天赋的领域。否则,你可能错失心中真正喜爱的事情。
拿我自己来说,我上大学时选修的课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选课前觉得可能有兴趣,上课后却发现非常枯燥、听得昏昏欲睡的课程,但我一点都不后悔花时间选这些课,因为这样的尝试会让人生的选择更少些。
第二类课程是上了几堂课、做了几次作业就爱不释手的课程。爱上一门课程的感觉特别好,这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自己不喜欢的课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第三类课程是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的课程。这没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都是人生中积累的点点滴滴,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把这些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比如,当时我发现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但自己并不想做哲学家。哲学类的课程虽然没有直接用途,但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认识人生的价值,也成为我一生的指南针。
对第一种课程,直接丢掉;对第二种课程,马上去追随;对第三种课程,先留着,以后总归会把它串联起来的。
二、学会学习和思考,避免成为“应试机器”
你们经过十多年的应试教育,今天进入了大学,应该画上一个句号。希望你们能挣脱一切束缚,开始真正的学习和思考。
如何真正学习和思考呢?在大学期间,必须学会三种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可以帮助你们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自学的能力。在大学四年,要学会从一个被填充知识的人,变为自学知识的人。不能只会背诵,还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这包括举一反三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无师自通的能力等。
该怎样培养自学能力呢?很简单,你必须学会问“为什么”。
第二种能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
这需要在学习时多问一个问题——“有什么用”。我女儿小时候非常不喜欢学数学,她觉得像指数之类的东西没有实际用处。直到有一天,我问她:“如果有100元钱存在银行,每年有10%的利息,10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当她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居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的时候,她突然对数学有了兴趣,她想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告诉她:“指数,还有其他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非常有用的,关键在于融会贯通,知道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
第三种能力是批判式思维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每个意见都值得了解和珍惜。不要被教条束缚,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
怎么样培养批判式思维能力呢?建议你们每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学会问“为什么”,还要学会问“为什么不”。为什么一定是这样,为什么不可能是那样?这会让你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
我女儿以前参加辩论社时,她问我:“爸爸,我辩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我所支持的观点?”我给她的建议是:“你永远要选择那个你不认可的观点。”按照我的话做了几次之后,她慢慢了解了,当你去辩论你所不认可的观点时,会有很多好处。首先,对方的辩论方向你已经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更容易取胜;通过变换视角,你一定会很惊讶:你原先不认可的观点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会真心理解并相信多视角看问题的好处。这种练习可以让你更容易平衡不同的观点,成为一个有批判式思维的思想家。
三、培养情商,避免成为孤独、被动的人
所谓情商,就是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将心比心的能力以及得到别人信任的能力。以后进入业界你就会发现,这些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得到别人信任的能力。
培养情商的第一步是培养友情。读大学时一定要交几个要好的朋友。大学的友情不容易变质,往往可以受益终生。
第二,要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就是口才。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够思考就足够了。希腊哲人说过,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不善于表达,其实就等于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
创业者想要成功,他必须影响他周围的人,如投资者、顾客、用户等。一个有口才的创业者,可以更好地领导员工,可以让员工理解自己的愿景,可以激发员工的斗志和潜力。虽然只有口才是不够的,但我见到的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出色的表达能力。
第三,在校期间要多争取实习、实践的机会。
“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这句话告诉我们,必须去实践,才能明白一个团队是怎么工作、怎么设定目标、怎么达到目标的。只有学习如何跟人协作,才能增加你的情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在谷歌工作四年,在创新工场工作两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我没有雇用过一个没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
唯一掌握实际工作经验的方法就是去企业实习。如果找不到好的公司去实习,哪怕是到餐馆里端盘子都有价值。端盘子的时候,你有机会跟周围的人接触,这会让你成为一个情商更高的人。
除了实习,学生社团也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好地方。社团其实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参加社团是进入社会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从大学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积极管理自己的学业甚至未来的计划。只有你能管理自己的未来。在今天的社会,只有一个积极主动、不怕失败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里得到最多的机会。遇到挫折时,绝不能消极甚至放弃,你的被动其实就是弃权。你不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解决;你不去做决定,也是在做决定——这只会让你成为一个被动的、消极的、不成功的人。
四、脚踏实地,避免成为浮躁、贪婪的人
浮躁和贪婪,这两种负面的人生态度,我在年轻人身上一次又一次看到。
年轻人应当奋斗,但不要将侥幸致富作为你的动力。在今天的社会,创业也好,就业也好,一定要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学习达到目标。
千万不要浮躁,不要认为可以侥幸得到成功。那种侥幸的成功即便得到了,可能也是短暂的;就算不是短暂的,也是不值得的。
在“创新工场”,我们投资了一个团队,团队的负责人毕业于美国名校,才华横溢,口才也非常好,被团队一致推为领导者。但他希望能快速成功,快速出名。结果,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怎么出风头上,而不是脚踏实地把产品做好。最后,团队的产品做得很差。团队成员一个接一个离开,最后他自己也不得不离职。
想创业的同学,一定不要太浮躁。一毕业就创业,失败的概率太大了。就算你有实习经验,你也不会深入了解财务、法务、运作、市场、技术、产品、用户……你不可能这么快成为全才。给自己至少几年时间,再去创业。最好的培训领悟方法是加入一家创业公司,逐步累积自我的实力、人脉。当你觉得自我积累够了的时候,再开始创业。
豌豆荚团队有一位北大的才女,名叫崔瑾。她的经历让人最感叹的一点是,她作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毕业生,非常想学习创业。她先是去申请百度的职位,当时百度才刚起步,没有适合的职位,就跟她说,要来的话只能做前台。作为北大毕业生,她竟然答应了。今天,崔瑾经过在百度、奥美、谷歌的积累,学到了很多做事、做人的方法。她能够成为豌豆荚的首席运营官,很大程度源于毕业那一天的决定。她没有因为北大人可能会有的自豪感而拒绝接受一个前台的工作。
在脚踏实地的话题上,我想再分享一句乔布斯的座右铭: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期望大家都能记得这句话。
(有删节)
附文02
马斯克的航天梦
潜力
2018年2月6日,一个震撼的新闻刷爆全世界。被称为现实版的“钢铁侠”——美国人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太空探索公司)重型猎鹰火箭发射成功,并载着他本人的红色特斯拉电动跑车飞往火星。猎鹰重型火箭的运载能力超过国际上目前所有现役的火箭水平,不但具有超强的性能,还具有绝佳的性价比,为重型火箭商业运载之路打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它极有可能成为将人类送入深太空的最佳选择。
这位大侠实在是太帅了、太酷了、太牛了!从太空技术、电动汽车、超级火车、光伏发电(太阳能屋顶)、储能墙、三轴无人机、“半机械人”,Paypal网络支付系统,到重型火箭,还有紧随其后的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计划……这位“钢铁侠”一再地创造人间奇迹。为什么他总是有那么多的创新与创造?钢铁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他的人生经历对我们制定生涯规划有怎样的启迪?
马斯克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是一位模特兼作家。她每周都要去图书馆读书,与儿子的伴读则是她的必修课。早先,母子一起读故事,读科幻;当马斯克稍长,读历史,读百科全书。
埃隆·马斯克14岁的时候,读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这部小说预言:终有一天,地球由于水和空气污染,加上能源匮乏,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从此他就对人类有了危机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航天梦,他确定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人类!为此,他努力学习,上大学学习物理和材料学,然后创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迎来梦想花开的那一天!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