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主体

(一)创新思维的主体

创新思维的主体是什么?是人,是人的大脑,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大脑。

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客观世界难,认识自己更难,而认识自己的大脑难上加难。当今,人类已经认识到人脑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人脑与宇宙、生命并列为三大科学之谜。当今,脑科学,以及相关的智商学、思维科学等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之一。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不对称,具有不同的功能。左脑是理性脑,可管语言、计算、逻辑思维能力;右脑是感性脑,可管直觉思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说,左脑是知识的脑,右脑是创造的脑。一般说来,左脑是优势半球,而右脑功能普遍得不到开发。由于右脑活跃有助于打破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式,所以,从创新思维角度看,开发右脑功能十分重要。开发右脑功能,使得左右脑平衡,将会更大限度地提高大脑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左脑控制身体的右侧,右脑控制身体的左侧,多做左侧运动,或左右侧一起运动,如跳舞、弹琴等,有利于开拓右脑,使左右脑活动更趋于协调。

由此可见,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人脑的功能就是思维。而思维水平的高低差异,决定了人智商的高低。

一部《三国演义》,既有愚不可及的刘阿斗,也有智慧超人的诸葛亮。诸葛亮27岁就被刘备聘为三军统帅,凭的就是“隆中对”,即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对刘备讲的恢复汉室江山的未来规划:以巴蜀为大本营,向东北方向扩张。在刘备看来,这是绝妙的好主意。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堪称创新思维,诸葛亮的大脑具有非凡的智力结构和知识储备。

由此,我们转入下一个话题,即知识储备。因为人脑在思维时,不仅需要智力,还需要知识储备,所以要学习广博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是井文化,很深很深,但可能没有水,不新鲜。大数据时代是海文化,若干口井交流,形成一个平面,汇成汪洋大海。有一个比喻,学生是一碗水,教师是一桶水,没有错。关键是这一桶水是死水还是长江大河的流水。我们认为应当是江河的流水,它来自雪山、山泉、雨水,有一点杂质也不要紧,据说,只喝“纯净水”会患病的。江河水是流动的、新鲜的,最终汇向蓝色的海洋,走向世界。也就是说,不但要具备广博、精专的新知识,而且这些知识要融会贯通。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新思维之前,我们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当作铺垫和跳板,然后构想出改进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知识本身就隐含某种价值观念,并构成一种固定的框架,从而对头脑的观察和思考作了限制。比如,不懂高等数学的人,可能对深入浅出的经济类论文感兴趣,而遇到深奥的数学模型则只好跳过去。

所以,每个人头脑中所思考的事物和问题,都受制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正如每个人喜欢读的书不同,除了欣赏趣味之外,其差异点主要是由知识程度决定的——谁都不愿意去读一本自己根本就读不懂的书。由此看来,头脑中的知识可能是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又有可能成为创新思维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