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换

2.换

所谓换,即变换,中国百经之首是《易经》,“易”字的含义之一就是变换,如置换、更换、互换、转换等;仅就转换而言,有思维对象转换、视角转换、思维方式转换、思维者角色转换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歌曲。”知名政治歌曲创作者蒋开儒如是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他创作了《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展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1997年香港回归,他创作了《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了新时代”,表现了中国的特色;十八大召开之后,他创作了《中国梦》:“中国梦,人民梦,每个人都圆自己的梦……”表现了上下两千年中国人的梦。

同样是政治歌曲,时代变了,歌曲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孙子兵法·虚实篇》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世界是普遍联系、不断变化的,思维和表达也必须适应这种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古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就是要推陈出新,要有新的思想理念,要开拓新的领域境界,于人于国均是如此。“新”字是十九大报告的字眼,“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的主题词,十九大报告向世人宣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它是遍布在祖国大地上的!新时代、新思想、新技术、新境界、新生活……各种新生事物还跨界组合,出现了ofo和小黄人的“小黄车”,摩拜单车和QQ音乐创造的“音乐骑行”,网易严选和七大品牌成立“发现生活小组”……“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国家日新月异,真正的新时代,不一样的新气象!

附文01

天地不为一格而拘

卞毓方

img

8岁,第一天上小学,他犹如小鸟出笼,拍打着翅膀,瞧什么都激动、都新鲜。然而,意想不到的一件事发生了:课间休息时,他看见老师把几个学生叫到一边,用戒尺挨个责打手心。不用说,这些都是课间表现不好的。在1919年前后的中国,这种体罚仍很盛行。季羡林在他的《回忆新育小学》里,就描述过被先生用竹板、戒尺罚打的情景。他没有进过学前的私塾,少见多怪,大为惊骇,不明白老师何以如此野蛮,学生何以如此可怜?散学后,他把这一幕告诉家人,并且声明,这样的学校,他坚决不会再去。后来呢,那是一年以后的事了,在一位任高小老师的亲戚担保下(担保他不会挨打),他干脆跳过初小,直接考入高小。

12岁读中学。他的数学很好,考试总名列前茅,很快得到校长的欣赏。不过,说到其他功课,却平平常常,不是他缺乏能力,而是没有兴趣,不屑多花功夫。他觉得一般的功课,只要知其然就可以了,用不着刨根究底、穷追不舍。那么,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跑去图书馆,看书。自由自在地翻阅,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像什么历史啦、文学啦、掌故啦,他的态度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即使对于擅长的数学,他也决不死用功,他的态度一以贯之:玩。他发表过一篇《一几何定理之十六种证法》,讲的是弦切角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所谓弦切角定理,是指“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这是古希腊人早就解决了的问题。他旧调重弹,拿它作多种证明,当然不是创新,它唯一的价值,就是“玩”。

15岁上大学,他的年龄比同学小几岁。上体育课,他居然不会正步走,别人出右脚,他出左脚;别人出左脚,他出右脚。发现错了,他赶紧倒步,结果愈倒愈错,错得一塌糊涂。

他的人格基本塑造完成,主要的一条:强调独立自主。换句话说,就是不服管。这不服管,不是指不听话、乱来。他是规矩的学生,生活上从不出格,但在学习方面,他有着鲜明的个性。譬如说数学作业,他不像同辈钱学森,永远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几十年后拿出来,还可以当“艺术品”展览。他的笔迹是潦草的,思维却是跳跃的,乍看上去,很不规范,极不舒服,唯有一点可以跟钱学森媲美:答案正确无误。

1946年,他已是世界闻名的数学家。邻家一个中学生拿了一道几何题向他请教,他左看右看,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只好两手一摊,说:“我不会做。”进入21世纪,他已是耄耋老人,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他从美国回来后,定居于天津南开大学。当他在校园散步时,常被一些中学生拦住,向他请教奥数习题。这时,他也总是抱歉地告诉这些孩子:“我不会做。”

信不信由你,这就是一代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人生花絮。

(节选自《课外阅读》)

附文02

人因梦想而伟大

雷军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先讲一件事情。

我在乌镇参加全球互联网峰会,在这个会议上有马云,也有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主持人抛出了一个问题,说:“雷军,你说你有一个目标,要用5到10年的时间做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我忙着点头,我的确说过。他问苹果公司高管:“你怎么看?”这个高管也很厉害,他说“Easy to say,hard to do”,我英文很差,正好我听懂了。主持人说:“雷军,你怎么想?”那一瞬间,我非常非常尴尬,我冷静了一下,我说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的那一刻说过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讲完马云这句名言,我又补了一段话,我说4年多前,小米刚刚创业,在中关村十来个人、七八条枪要去做手机,有谁相信我们能赢?

img

谁又想过这十来个人的小公司,在有苹果、三星、华为、联想这样的市场里面,杀到了全中国第一、全球第三。我们今天有这样的业绩,有这样的起跑线,我觉得我们总该有这一点点梦想,用5到10年时间杀到全球第一吧。

梦想还是要有的。那四年前我梦想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呢?其实,办小米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很难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在办小米之前,我有幸参与了金山软件的创办,今天我依然是金山软件的董事长和大股东,而且我还有幸办过一个电商公司叫卓越网,应该说我的人生也足够了。在IPO之后,我退休了,还干了三四年投资,而且做天使投资,业绩还不错,绝对能进入中国天使投资界的第一排系列。什么样的动力使我下定决心去干这么累的一件事情?

有天晚上从梦中醒来,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40岁了,在别人眼里功成名就,已经退休了,还干着人人都很羡慕的投资。我还有没有勇气去追寻我小时候的梦想?

我觉得岁数越大,谈梦想越难,大家现在都是最有梦想的时候,你们到了40岁的时候,还有梦想吗?面对残酷的现实,还有几个人能笑对今天、笑对明天?我当时问我自己,我还有没有勇气去试一把?这么试下去风险很高,有可能身败名裂,有可能倾家荡产,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在别人眼里已经是个成功者,我需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去做这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吗?我犹豫了半年,最后梦想激励我一定要去赌一把,我说只有这样做,我的人生才是圆满的,至少当我老了的时候,我还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曾经有过梦想,我曾经去试过,哪怕输了。我最后下定了决心,办了小米。刚开始,我认为我100%会输,我想的全部是我怎么死,我真的很庆幸,我们竟然只用了3年,得到了一个令我自己都无法相信的结果。

在我18岁的那一年,曾经青春年少,无意之中在图书馆看了一本书,改变了我的一生,那是我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这本书叫《硅谷之火》,那是1987年。这本书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些硅谷英雄的创业故事,其中主要的篇章就是讲苹果的乔布斯。看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清晰地记得看完这本书,我在武汉大学的操场上沿着400米的跑道走了好几个通宵,我在思考怎样才能塑造与众不同的人生。

我想得更多的是,在中国这个土壤上,我们能不能像乔布斯一样,办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我觉得只有这样你才无愧于你的人生,才会使你自己觉得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有追求的。当我有这样的梦想以后,我认为放到语言上是没有用的,怎么能落实到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才是最重要的)。我当时给我制订的第一个计划是,两年修完大学所有课程。我用2年时间修完了学分,在我们同学里面排第六,我们全年级100多人。

有梦想是件简单的事情,关键是有了梦想以后,你能不能把这个东西付诸实践,你怎么去实践,怎么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可行的目标。当然,有了这样的目标还不够,因为要成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需要长时间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我在40岁的时候,没有忘记我18岁的梦想,我去试了。我经常跟年轻人交流梦想,我自己特别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叫“人因梦想而伟大”。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你有了梦想,你就变得与众不同。周星驰也讲过一句台词,叫“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所以你关键是要有梦想,有了梦想是你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以后,你一定要为自己的梦想去准备各种坚实的基础。

谈到梦想的实现,我最近还有一句话挺出名的,也是我抄来的,叫“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听说过吗?就是说你要成功,要找台风口。我其实想表达两层意思:第一,没有坚实的基本功,没有勤奋是成功不了的;第二,有了勤奋,有了坚实的基础也不一定能成功。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台风口。还需要把握大的发展机遇,把这个机遇把握好,抓住这个机会,你才有机会成功。

谢谢大家!

(节选自《励志演讲》)


[1]霍金,全名斯蒂芬·威廉·霍金,于2018年3月14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