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完全客观
对于创新思维的结果,人们总是希望它们尽量少一些主观偏见,最好是完全客观的。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办到。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同学们听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讲座。他们可以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当然,他们不可能把林清玄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讲座完了,请他们复述一下林清玄所讲的内容。复述的结果也许会令你大吃一惊,同学们的复述差异很大。有的注意到林清玄秃顶的“酷”,有的欣赏林清玄的幽默,有的崇拜林清玄的睿智,有的呢,特别感兴趣的是林清玄谈到的埃及艳后……这种差别,来自同学们在观念和兴趣上的差异,很难说谁做到了完全客观。
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只有摆脱“完全客观”对思维主体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才能冲破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碍,获得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