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与主流是变换的
对于创新思维的结果,人们总是指望它是公认的本质和主流的显现。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本质和主流,也是变换的。
我们知道,汉语中的一些字、词是有连缀的,这里以“子”字的连缀变化为例。在古汉语中,“子”主要作“敬词”,如孔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先生。以此类推,还有孟子、庄子、荀子等。
到了现代,“子”常连缀为敬称、爱称,如老爷子、妻子、妹子、胖小子、乖孩子。
但与此同时,“子”又成蔑称了,如傻子、跛子、麻子、瞎子。更有甚者,还变为骂人语,如“兔崽子”“王八羔子”等。
由此可见,一些汉字的意义不断变化,变化莫测,谈不上什么本质和主流。
又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长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那么,阿Q形象的本质和主流是什么?
一说,阿Q表现了沉默的国民灵魂,阿Q精神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
一说,阿Q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革命的自发要求。
一说,阿Q身上表现了“国民性的弱点”,阿Q革命的目的是发财、当官、占有美女。
还有一说,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精神胜利”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
以上对阿Q的种种评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换的。
可以这样说,我们思维的对象的种种属性,其本身是纷然杂陈的,只有当它们进入头脑之后,在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价值观念等思维手段的操作下,思维对象的不同属性才排列出主次轻重的顺序,它们的“本质和主流”才显现出来。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局限于对事物现有“本质和主流”的认识,而应该挖掘出同一事物的新本质和新主流。
附文
寒门贵子
刘媛媛
前些日子,一个在银行工作了十年的资深的HR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帖子,叫作《寒门再难出贵子》,意思是说在当下这个社会里寒门的小孩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功,比我们父辈那一代更难了,这个帖子引起了特别广泛的讨论,你们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先拿我自己说,我们家就是出身寒门的。我们家寒门都不算,因为我们家都没有门,现在想想我都不知道当初我爸跟我妈那么普通的农村夫妇,是怎样把三个孩子(我跟我两个哥哥)从农村供出来上大学、上研究生的。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爸跟我妈都没怎么读过书,我妈连小学一年级都没上过,她居然觉得读书很重要,她吃再多的苦也要让我们三个孩子上大学。我一直也不会拿自己跟那些比如说家庭富裕的小孩作比较,说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不平等。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他们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而我们也没有。但是我们不能抱怨,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汤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作《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十二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的小孩,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到了影片的最后就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但是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小孩,他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位大学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而且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逆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当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出身上,更不能去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如别人的父母,因为家境不好并没有斩断一个人成功的所有的可能。当我在人生中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一走,看着人来人往,而那时候我就想“刘媛媛,你在这个城市里面真的是一无所依,你有的只是你自己,你什么都没有,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单枪匹马在这个社会上杀出一条路来”。这段演讲到现在已经是最后一次了,其实我刚刚在问的时候发现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豪门出身,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删节)
温故知新
(一)
习近平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阐述你的体会。
(二)
从湖南郴州开往宜章白石渡的8629和8630次绿皮列车,只有两节车厢,但有专职的司乘人员。它从始发站郴州发车,途经三个站点,历时约一个小时到达终点站白石渡。列车在白石渡停留约半个小时后折返回郴州,这趟“袖珍”列车不对外售票,除了当地铁路职工外,一直坚守为沿途百姓尤其是菜农的安全出行、便捷出行提供免费乘坐服务。与客运汽车相比,一年光景下来,这趟列车能为一个菜农节省交通费用2000至3000元。“菜农专列”被报道后,更多人对它进行了关注,有人说“菜农专列”使资源得到了最大的利用,也有人说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惠农工程而不是面子工程,也有网友考虑到成本问题而担心它的未来。
面对“袖珍”而暖心的“菜农专列”,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
(三)
某报推出“最佳公益行动”评选活动,下列三项公益行动被推荐参加评选:
医院附近的饭店倡议来店就餐的顾客自愿购买“爱心饭菜”,并将“爱心饭菜”的菜单贴在墙上,家庭贫困的患者或其家属可根据需要取下菜单领取免费食物。“墙上的餐桌”既为助人者提供了方便,也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某公益组织制作了主题为“动物也是易碎品”的绘本书,书中绘有十几种已经灭绝动物的卡通图像,这些动物共用一个易碎品标志形状的鼻子,巧妙而有趣地传递出“动物也是易碎品”的公益理念。
网友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发起了“众筹扶贫”公益行动,在网上推销贫困山区出产的绿色农副产品。这项公益行动让更多的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也让城市居民能够买到放心食材,实现了双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