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迅捷性
爱因斯坦有一种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直觉依据“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直觉,常常是一种遇到问题就萌生出答案,好像有类似的经验与之共鸣。在阅读文字作品时,我们就有这样的体验。
例如,“东京也无非这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藤野先生》和《项链》开头均用了“也”,“也”蕴含丰富的潜在信息。老师点拨学生鉴赏“也”字的妙用,学生接受了这一语言“经验”,当他们再读到《〈呐喊〉自序》开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时,便会直觉到“也”字别有一番生命意味。这一直觉敏感,实际上正是前面的语言经验在此言语材料上对应类推的结果。
这种直接的领悟,就表现出直觉思维的迅捷性。在阅读和语言表达中,需要着重培养的语感,是直接、迅速、灵敏地领会和感悟的能力,它不用语法规则去分析,而是用直觉去感受。
我们读《木兰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我们透过细微的韵脚“唧、织、息”,便能感受木兰叹息时内心的苦痛。而在她凯旋时,“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通过洪亮的韵脚“堂、强、郎、乡”,我们能感受她欢乐的心情,这种感受,就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
再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部,而且又是低沉音、齿音,与凄冷意象非常协调。语音短促而形成节奏的紧迫,凸显急切、怅恨的情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词人悲伤、孤独寂寞的心境,使人能真切感受词人寻来觅去的沉重而急促的情感律动。
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特别留意诗中的意象,这也是直觉思维,需要直接、迅速地领悟。
附文
窦老师讲《圆明园》
窦桂梅
窦桂梅老师在上《圆明园》时,对火烧圆明园细节的处理就颇有特色。
师:有感受吗?(学生纷纷点头)那好,再把感受运用到课文朗读上。
生:……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提示学生朗读时对“破坏”和“毁掉”的语气,表现出一种无奈、气愤、痛心等)
生: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答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答4320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师:4320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学生回答8640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日”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会烧掉什么?(全体静场,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感觉长)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10000多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啊!
生:圆明园本来就在北京的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所以,可以想象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师:那就把感受带到课文中再读!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把黑板上的连接记号前面加“没有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节选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