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按产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或称消极想象、随意想象,即简单地保存、回忆事物的表象,它没有预定目的,让思维顺其自然地想象。例如,仰望天空变幻的浮云,会觉得它像大海的波涛、起伏的山峦……想象无意识地参与,不期而至。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是做梦。做梦的内因是人的大脑皮层上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重新活跃起来或被改组、加工。想象的能力可以在梦中得到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的人,其梦境充满了奇异的形象;想象力贫乏的人,其梦境也平淡无奇。梦境的奇遇,有时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设想。

小孩子“禾禾”不会有意去想象,想象力却比成年人丰富得多。

禾禾3岁就喜欢问这为什么,那为什么,我们常常答不上来,就让他自己设法回答,他也真能自己回答。

一天,他久久注视一棵小树。“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我有两条腿,太好了。”

吃包子的时候,“包子为什么流油呢?”“对不起,是我把它咬痛了,它哭了。”

“为什么要下雨呢?”“啊,天空被乌云弄得太脏,得洗一洗了。”

“为什么雨点往下掉,不往上掉呢?”“因为往下掉有地面给接着,地面是它们的妈妈。”

“雨为什么又停了呢?”“准是下累了。”

“为什么会打雷呢?”“黑云脾气坏,爱吵架。”

“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

“风筝为什么飞不远?”“有人扯住了它们的身子。”

“为什么会有黑夜呢?”“晚上太阳要休息。”

“长颈鹿脖子怎么那么长?”“因为它们老想吃树上的叶子。”

童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留一份童心,就是留一份真诚;开拓一份童心,就是拓展一份创意。

(2)有意想象,亦称积极想象、不随意想象。即对事物的表象有意识地进行加工组合,有预定目的地想象,如艺术结构图、文艺欣赏等。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来看,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充填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

其一,充填想象。即在仅仅认识了某事物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发展环节的情况下,在头脑中对该事物的其他组成部分或其他发展环节加以填补充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事物形象的发展过程。

欣赏大自然的美,需要充填想象。例如,漓江山水之美,不仅在于它的地貌,还在于它的半遮半露——既有郁郁葱葱的植被,又有裸露的赤壁,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一种含蓄、婉约的美。而中国西北的山,植被少,似“赤身裸体”,一览无余,缺乏想象空间;中国东北的山,植被密密麻麻,如同包裹严实的妇女,让你的想象空间无法展开。比较而言,半遮半掩的漓江山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充填想象还见于文学艺术表现上的“空白”。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一说。所谓“计白当黑”,表面上是空白,是“虚”,实际上却是虚中有实。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就很讲究构图的空白。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所谓“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画水则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亦是减到不能再减。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渔翁在船上独坐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却增加了空间感,烘托出江面上一种空旷渺漠、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而文学家们所说的空白,又称为“无字之处”。解读无字之处,充填想象大有用武之地。如《荷花淀》一文中,写到水生女人听到水生报名参军的心理状态,就设置了一个“无字之处”——“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到部队上去,内心感情异常复杂,但这种感情,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而用“划破手指”这么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轻轻写出,从而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里也许有对丈夫的埋怨,有对家庭重担的忧虑,有对亲人远离的依依深情,有对丈夫带头参军的自豪感……一切留给读者去琢磨,去充填想象。

空白的好处是引导读者想象。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充填想象是读者的再创作。

其二,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等对事物的描述,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如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在我们的想象中就会出现一个羽扇纶巾、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形象。这就是通过再造想象而产生的形象。由于人们经验、知识、个性和欣赏能力的不同,每个人根据他人描述或文意所形成的再造形象,也不会完全相同。

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十分讲究营造虚实相生的境界,以虚代实,以虚写实。体现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就形成了表现手法的模糊性,从而产生文约事丰的动人魅力。汉乐府诗《陌上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写罗敷之美,并没有正面去如实描绘她的身材容貌、举止动作,而是采用一种模糊、虚化的手法,从侧面勾勒各种人见到她以后的行为,而罗敷之美就尽在这些失度举动带给读者的种种“再造”想象之中。

除了表现手法的模糊性,更有表现力、更有审美价值的是诗歌中的模糊语言,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想象的朦胧美。正如云雾缭绕的山峰、轻纱曼舞的舞娘、如梦如幻的月色,其审美的意趣全在空灵飘逸、似有若无的朦胧想象之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是描写景物的朦胧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是一种空灵飘逸之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是一种似是而非、无可捉摸的含糊美。凡此种种,都是模糊语言的造化,都需要读者再造想象去领略。

其三,创造想象。指不依赖现成的描述,在客观事物形象的基础上,根据预定目的和任务,经过构想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切科学研究和创作,都少不了它。创造想象有三个特征:创造性——一切想象都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晶;新颖性——创造想象是不依赖已有描述而独立创造的新形象;逻辑性——创造想象虽然可以“天马行空”,但它也有严格的构思过程,须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它总是受某一事物的启发,并经过反复思索而创造的新事物。前者称为原型,后者称为创造物。创造想象就是在原型的启发下,经过创造思维推出新形象的过程。

让我们来读一读诗歌《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随着地动山摇的一声巨响,

我看见你跌坐在嘈杂的操场,

撕心裂肺的呼喊还在我的耳旁。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漫天的星星可都是你的泪光,

黑夜里我不是孤独的流浪,

同学们手牵手嘶哑地歌唱。

img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只是我舍不下曾经的梦想

帮我把漂亮的书包好好收藏,

我听见废墟里姐姐的书声琅琅。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

我还想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

留恋着黑板、书本和课堂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不再淘气也不愿让你心伤,

我会牢牢记住你微笑的模样,

来世还要依偎你温暖的胸膛。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有灯光生活总就有希望,

睁开眼睛我要看你活得坚强,

你的爱永远把我的路照亮……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不知读了多少遍,每一次都忍不住流泪,心中的强烈震撼不亚于“5·12”那一瞬间。逝者已逝,只能祝福你们,可怜的孩子们,祝愿在遥远的天国里,你们可爱的笑脸依然。该诗催人泪下,感情真挚,当然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诗人从一个失去生命的小学生的角度,给妈妈写了一首诗,宽慰妈妈,我是去了天堂;同时,又流露出对学习生活的怀念;最后希望妈妈活得坚强。诗人的想象超越了生活,又符合生活的真实。

鲁迅塑造的阿Q与我们欣赏《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前者比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人们有时把它们结合运用,形成一种复合想象。例如,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文物推测古代社会的种种情景,是一种创造想象,但他们又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去想象古代的,其中包含了再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