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形象组合

3.形象组合

形象组合就是按一定的需要或目的,对多种表象进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形象组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它不受任何表象间应有联系的束缚,因而建立的新形象更具有独创性。形象组合有两种形式:一是结合,即把不同表象的有关部分结合起来,组成新的形象,它广泛存在于传说和科幻小说中,如“美人鱼”(人身鱼尾)、“猪八戒”(猪头人身)、“斯芬克斯”(女面、狮身、鸟翼)等,这种组合仅仅是表象简单的机械结合,其创造想象程度不高。二是融合,即提取不同表象的有关成分,并对它们进行相应的改造,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新形象。如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就离不开融合。鲁迅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这种组合而成的新形象有较大的创造性,体现了较强的想象力。

《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由多个人物的故事合成的,即祥林嫂是由多个原型组成的。祥林嫂两次失去丈夫,儿子又被狼吃掉了,精神完全垮掉,“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副形象的模型是鲁迅的一个远房伯母,她的丈夫死后留下一个儿子,也在三味书屋读过书,可他长大以后,住在做事的地方却不大回来,她觉得儿子丢掉了,因此精神有点失常,也是常拄着一支破竹竿,常给人们讲其儿子的故事。开始人们还同情她,但听多了,人们也就似信不信了。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掉的描述也是有事实根据的,鲁迅家先祖坟墓的看坟人的儿子就是被野兽吃掉的,情形与祥林嫂讲述的差不多,看坟人的老婆为此还哭瞎了眼睛。祥林嫂对死后要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恐怖,则源于一个住在周家台门的改嫁后又死了丈夫的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有一天对鲁老太太说话,正如小说中所写“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说是在阴司间里,还要用锯去解作两片的呢”。

鲁迅正是把这些人的故事集中、加工,从而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伦理、封建宗法制度对下层贫困妇女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残害和虐杀。

附文01

扼杀想象力

佚名

有两段关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对话曾经在网上非常流行,这段对话充分说明教师的常规用语对学生想象力的阻碍与遏制。

学生A是一个有想象力的孩子,学生B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孩子,他们与教师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img

教师问: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学生A答:三个角。

教师肯定地说:错,应该还有五个角。

学生A辩解:如果沿着对角线锯就是三个角。

教师批评道:你这孩子怎么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教师又问: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学生B答:九只。

教师说: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

学生A抢答说:还有两只鸟!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然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教师再一次批评说:你这孩子,净说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教师接着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学生B答:变成水。

教师说:你答对了。

学生A答:变成了春天。

教师再一次批评说: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

这次学生A没有辩解,但是他这样想: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吗?

学生A发誓,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教师,给答还有三个角的学生、给答树上有两只小鸟的学生、给答雪能变成春天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勾。

十几年以后,学生A长大了,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了一名教师,他满怀信心地来到了课堂上。

他问:树上有十只小鸟,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学生答:一只也没有。

他说:正确。

再接着问: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学生答:五个角。

他说:完全正确!

他接着又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学生答:变成水。

他夸奖道:太棒了!

这段对话说明了什么问题,不用解释,每个读者都会心知肚明。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模式里轮回着、演绎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但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许许多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固守着书本的标准答案,习惯于用一种视点、一套解读方式来从事教学活动,把书本知识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课堂虽然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却不是教师与学生两个行为主体在进行交流,而是基于他人的理念或思想的一种交流,教师上课的成功与否就是看学生的回答是不是与标准答案一致,课堂上不允许与书本观点不一致的思想出现。学生很快懂得,成绩与想象力无关,创造会受到惩罚,死记硬背才会得到奖赏,结果就形成了思维的模式化和机械化。

这种模式化的、固定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读书的过程中已经受到教条主义的危害。他们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上以后成了“长大后的他”。经年日久在这种教育体制的培养下最终成长为原来他所鄙视的那种“唯标准答案”的教师,与其当初的誓言截然相反,学校课堂中又多了一名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师。他的课堂用语也千篇一律地模式化了,不但没有用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反而让自己的话成了扼杀学生想象力的看不见的绳索。一个立志于21世纪的有志者,绝不能做重返课堂的“长大后的他”,而要把“学生A”的理念实践下去,直到永远。

(有删节)

附文02

着得一字,显尽风流——一字趣闻记录

薛秋影

言简意赅,是写作者的追求。有时仅仅一个字就能表达诸多意思,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精巧别致、奇妙有趣的“一字文”,读来如品佳茗,回味无穷。

一字碑文。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有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鹅”字碑;在福州鼓山上,也有一块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题写的“寿”字碑。这两块碑虽然都刻着一个字,但由于他们都出自名家之手笔,因此仍然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一字诗歌。美国一家刊物曾发表过诗人北岛的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虽然只有一个字,却精炼深刻,它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

一字自警。鲁迅先生12岁时就读于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一次,他因为帮母亲做事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他。为了牢记教训,从严要求自己,他用小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地刻了一个字自警——“早”。无独有偶,画家李可染青年时代学画时,也曾在画板上写了个“王”字,作为自警。“王”与“亡”同音,表达了学不好画毋宁“亡”的坚定决心。

img

一字回信。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写了一封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附上一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了一封只有一个字的信:“谢!”巧妙而不失幽默地讽刺了那个心怀嫉妒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法西斯主义的第三帝国面临覆灭的命运,但它的头子希特勒仍凭借残存的装甲部队垂死挣扎。1944年12月22日,美军第101空降师包围了战略要地巴斯托尼,被围困的德军47装甲军军长卢特维茨给美军军长麦克奥利夫写信,要求投降。结果他收到的回信上只有一个英语“呸”字,这一回信显示了,麦克奥利夫将军对法西斯的无比蔑视和极端厌恶。

一字家书。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要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炼:“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同样精炼:“0!”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母。

一字社论。1968年4月,美国《明星时报》发表一篇约翰逊总统竞选失败的社论,题目是《约翰逊认输》,全文只有一个字“妙”。它把报纸代表的那个阶层的态度,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一字评论。1942年秋,著名作家老舍在四川青城山时,只用一个字“翠!”就概括了“青城天下幽”的特色,实乃点睛之妙笔。享有京剧界“通天教主”美誉的王瑞卿先生曾对京剧四大名旦的艺术特色有过“一字评”:梅兰芳的“像”,尚小云的“棒”,程砚秋的“唱”,荀慧生的“浪”。

(节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