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似联想

1.类似联想

我们先读陆游的《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辞章。上片状物写景,梅花植根处,是荒凉的驿亭外,断桥旁。加上黄昏时的风风雨雨,环境多么冷落凄凉!梅花的处境使我们联想到作者孤高正直却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与他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化为尘泥,依旧保持清香。这又使我们联想到作者操节自守、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

这就是类似联想。它是在性质上或形式上相类似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事物具有多种属性,两个事物之间只要有一种属性相似或相同,就可以通过联想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中受到启发。

曾亲耳聆听过一位著名话剧演员朗读戴望舒的《雨巷》,那绝对是一次痛快淋漓的享受。那平缓的语调娓娓引出泛着暗淡灯光的朦胧小巷,那略显惆怅的沙哑是对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那若有若无的哽咽更勾起多情人心灵深处早已尘封的往事,一诗读完,听者不禁泪水涟涟……

文学作品中,运用类似联想极为普遍。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由“套子”联想到禁锢人的旧思想和反动的制度;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联想到驰骋在黄土高原的抗日战士;舒婷的《致橡树》从木棉树与橡树的关系联想到女人应该具备独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