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 权威定式

单元1 权威定式

警示名言

发表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见,要比叙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一个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介绍权威定式之前,讲一个“领头羊”的故事。

牧羊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赶一群羊到城里的屠宰场。进城必经一条河,而过河只能乘船。不知是不是膘肥的羊儿有了不祥的预感,无论牧羊人用力拉还是用鞭抽,灵性的羊死活都不肯上船。这时,牧羊人牵来一只硕壮威猛的领头羊。只见牧羊人用鞭轻轻一指,领头羊就会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轻盈地跳进船舱。奇迹出现了:羊儿随着领头羊争先恐后地跳进船舱。待所有的等着屠宰的羊儿都上船后,牧羊人却把领头羊牵下船,优待有加,以备下次再作示范。

可以说,凡是有羊群的地方就会有领头羊,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对于权威,人们通常都是崇敬的,这不难理解,可是,如果演变为神化迷信,就可悲了。当人们对权威产生迷信时,就会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假思索地以权威的是非标准为标准来考虑问题。这种思维定式,就是权威定式。

我们再看一个有关猴子的寓言:

大猴、二猴与小猴一起出去游玩,看见路边有一个被游人丢弃的眼镜框。

大猴:“那是什么?”

二猴:“好像是副眼镜,我经常看见人类戴着它。”

小猴忙跑过去将眼镜框捡起来,戴在脸上:“真的是眼镜,太棒了,不愧是人类做的东西,我一戴上近视眼就好了,人类真了不起!”

大猴接过眼镜框:“真的耶,呵呵!我的老花眼也好了,了不起的人类呀!”

二猴也顺手戴上:“嗯,不错,我就怕强光,这玩意儿戴上去光线弱多了,我想这就是墨镜了,不是我盲目崇拜人类,瞧瞧人家做的东西。”

说着二猴顺手将眼镜摘下,手指竟然穿过了空空的镜框:“这是怎么回事,没有镜片?”二猴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

小猴得意地笑笑,胸有成竹的样子:“呵呵!你们就是笨,这叫隐形眼镜,懂吗?”

img

三只猴子上演了一出戴眼镜框的猴戏,猴的无知可爱、愚蠢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这则寓言里,一副被人丢弃的眼镜框被认为既是近视眼镜又是老光眼镜,既是墨镜又是隐形眼镜,迷信权威(人类)的思维定式就是如此荒唐可笑。读罢寓言,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人类身上是否有类似的猴性?人类社会也有类似现象。

权威定式不是人天生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自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人的思维的一种制约。权威定式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人是教育的产物”。学校、社会和家庭向他们灌输种种权威的定论,而且这种教育方法与马戏团训练动物的方法别无二致。如果稍有抗拒,就会招来讥讽责骂,或罚做清洁,或罚加倍的作业。如果无条件地服从,就会得到糖果、玩具,当“三好学生”。这样教育出来的“好学生”,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长大了……对于权威,只能无条件地遵从。

其二,精专知识形成权威。“术业有专攻”,由于阅历、学业的限制,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全知全能的专家。在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人们不得不求教于有关专家。在通常情况下,照专家指导办事,可以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专家就成了权威。

综上可知,权威定式的根源在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个人力量上的局限,就使人视强者为权威;个人知识上的局限,就使人奉“学者”为权威。

附文01

孔子原来这么说

沈善增

img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旧注:孔子说:“女子和小人可算是难以养护的,亲近了就放肆,疏远了就抱怨。”(《论语译注》)

沈善增新注:孔子说:“只有妻妾、儿子、只求功利的侍臣,这些君主周围关系亲密的人,是最难教养的。用接近然后规范他们的办法去教养,他们会不听话;用保持距离然后规范他们的办法去教养,他们会怨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旧注:孔子说:“质朴胜于文采就陋略,文采胜于质朴就雕琢。文采、质朴兼备,才是君子。”(《论语译注》)

沈善增新注:孔子说:“要使有价值的内容具有优美的形式,就要效法民间的礼乐;要使优美的形式能表达有价值的内容,就要效法史书记载的礼乐。优美的形式和有价值的内容相得益彰,然后成为君子的礼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旧注: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注释可能是东汉经学家郑玄的注,他说:“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

沈善增新注:孔子说:“如果民众的力量可以使用,就随顺他们;如果民众的力量不能够使用,就要去了解他们。”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旧注:有个居住在达巷的人说:“孔子伟大啊!学问渊博却不成为著名的专家。”孔子听到后,对门徒们说:“我掌握了什么呢?掌握了驾车吗?掌握了射箭吗?我掌握了驾车啊!”(《论语译注》)

沈善增新注:居住在达巷党的人说:“包容大气啊,孔子!广泛地教化而又不强制推行什么定式、教条。”孔子听到这话,对门人弟子说:“我是干什么的?我是驾车的还是射箭的?我是驾车的。(只管给射手创造射箭的良好条件,怎么能管射手怎么射箭呢?)”

(节选自《孔子原来这么说》)

附文02

思想的声音

王选

我在5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这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道:“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记得李素丽的一句话,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非常贴切。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img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奋斗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们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努力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在我的头上体现得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好,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当前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脱离第一线5年,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人还是计算机权威,60岁以上的人犯的错误一大堆。

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黄金期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权威。当然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在第一线努力作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1992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但是我61岁才这么干,以前一直是奋斗的,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被谅解的。年轻人如果总上电视,总卖“狗皮膏药”,这个人一点出息都没有。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作了出色的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都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

在我刚过55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30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他被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称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三年把苹果公司变成了世界500强)。比尔·盖茨创办微软的时候19岁,雅虎创业者也不到30岁。

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我扶植年轻人是真心诚意的。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的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见报以后也不以为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院士,其实院士并不了解那个具体领域,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那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名人不修边幅,叫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就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节选自《语文世界:教师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