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2 从众定式

单元2 从众定式

警示名言

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约翰·D.洛克菲勒

前些年,有一幅漫画,辛辣地讽刺了盲目从众的行为。

有一位行人驻足仰望天空。一会儿,好大一群人都驻足仰望天空。可是,空中没有飞机,没有鸟,甚至一丝云彩都没有。终于,有人忍不住问那位行人:“你在望什么呀?”他回答:“我流鼻血了。”

这样的盲目从众,即“从众定式”,服从众人,随大流。在“从众定式”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就怎样做,别人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忘记了独立思考。

在鲁迅先生笔下,对从众心理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阿Q正传》里,当赵家被“革命者”抢劫时,阿Q跟许多未庄人一样,前去看热闹——

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的声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来是爱看热闹、爱管闲事的,便在暗中直寻过去。似乎前面有些脚步声,他正听着,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跟着逃。那人转弯,阿Q也转弯,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了。

我们都认为阿Q可笑,可是,我们身上是否有阿Q的影子呢?对于这类“从众心理”,鲁迅先生斥之为国民的劣根性之一。

再看《让画满字的白纸开出花朵》:

img

进美院的第一堂课让我受益终身。

上课铃声响了之后,我正襟危坐,充满敬仰,甚至有些诚惶诚恐地等待着老师。老师终于走了进来,他是一位白头发、精神矍铄的老教授。教授登上讲台后,什么也没说,自顾自地将一张白纸贴到黑板上。然后,教授转身扫视了一下同学,自我介绍后说道:“现在,轮到我来认识你们了,你们每个人上来,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白纸上。我这有一盒彩笔,有很多颜色,可以随意挑选……”

教授和蔼的声调让严肃的课堂活跃起来。同学们按次序一个接一个地走上讲台,写着自己的名字……很快,黑板上的那张白纸就斑斓起来,写到最后,已经没有空白了。所有同学写完自己的名字后,教授问道:“谁能在这张纸上画一幅画啊?画什么都可以,一只小猫、一棵树或者一朵花……”

同学们都面面相觑,没有人站起来。教授问一个同学:“为什么不上来画呢?”他回答:“已经没有空间,画不了了。”其他同学也跟着说:“已经没有空间,画不了了。”教授没再说什么,只是取下了黑板上的纸,然后伏在讲台上挥毫作画。少顷,当他将纸重新粘到黑板上的时候,一朵鲜艳的花已经“开”在上面。原来,教授把纸翻了过来,用纸的另一面作画。

“不要只看到纸的一面,不要跟着人家说,只要用心就可以发现机会。”教授的话一直回响到今天。翻过来是绝境逢生,翻过来是柳暗花明,翻过山坡,山坡的背面竟然鲜花灿烂……

不再拘泥于条条框框,不再受限于经验习惯,敢于破除思维定式,你会发现,渡过江河不止一个方法,通向罗马不止一条道路。

讲一则童话,有时候连“狮子王”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狮子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挂了张标签,上面写着“驴”,编号、日期、签名、鲜红的公章一应俱全。它想不能自行摘掉,得合法地摘下这标签。它先是愤怒地质问驴子和狼等动物:“我是不是狮子?我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草!”动物们众说纷纭:“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子。”“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们说不清!”“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狮子变了口气,低三下四,求这个作证,向那个解释,同情狮子的不少,但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憔悴的狮子变样了,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终于有一天,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的驴叫声。

狮子无自知、无主见,被舆论左右,最终丧失自我。童话中的狮子糊涂,现实中的毛虫则真的“从众”。

法国自然科学家法布尔做过一次有趣的“毛毛虫试验”。他把一群毛虫放在一个盘子的边缘,让它们一条紧跟着一条,头尾相连,沿着盘子排成一圈。于是,毛虫们开始沿着盘子爬行,每一条都紧跟着自己前边那一条,既害怕掉队,也不敢独自走新路。它们连续爬了7天7夜,终于因饥饿而死去。而在那个盘子的中央,就摆着毛虫喜欢吃的食物。

动物这样的从众习惯与人类的从众倾向,何其相似!

附文01

厉害了!重庆女学霸在北大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

林祺

2017年9月8日,在北京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毕业于重庆八中的赵兰昕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她以703分夺得2017年高考重庆市理科第五名。曾获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全国第一名、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赵兰昕却义无反顾地走上与文学相伴的道路。

开学典礼上,作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7级本科生代表,赵兰昕以“因热爱,而成长”为题,分享了自己的选择和感悟。

img

她是数学奥赛的获奖者,但写作才是她的热情所在。她说,这个世界正在飞快地流逝,而平凡的人们都有生动的悲喜爱恨、聚合分离,如果不去写下自己了解的故事、不去描绘自己见到的人们,许多有趣的具体的细节最终就会被忘记。

她觉得自己来到北大是幸运的,因为“北大,有全中国最好的数学专业,我可以继续探索人类理性的奥秘;北大,也有全世界最好的中文专业,让我可以用兴趣与热爱的笔墨,记述世间点滴”。

虽然沿着前人的足迹安排自己的人生,似乎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安全策略,但她还是毅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道路。

“在北大,在这个鼓舞着个性与多元的园子里,每一条道路都不会孤独,每一种选择都会得到支持。”赵兰昕希望在座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梦想的方向,去守护平等、守护真理、守护正义;去创造价值、创造文化、创造新知……让自己的理想在北大的校园里生长繁荣。“一贯优秀”“很有灵气”“有主见有想法”,这是北大老师对赵兰昕的印象。而在她的中学同学和老师眼中,她是一枚妥妥的学霸。

初中的时候,赵兰昕的数学一般不会下140分。初三一次月考,她考了150分,是全年级唯一一个满分,出题老师之前也一直不认识她,这位老师还特别约了赵兰昕来切磋讨论一下,他们从头到尾详详细细地把每道题进行了分析,各自讲了自己的想法,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还从书写上进行了交流,有碰撞,有分歧。

2014年,赵兰昕以总分729.5分获得重庆市中考第一名,8科一起,只扣了20.5分。之后,她继续在重庆八中读书,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

六年前,赵兰昕开始每周一节的数学竞赛课,她喜欢数学有趣的逻辑和简洁的美感,在高一时进入了竞赛班。

2016年8月,赵兰昕以108分的高分获得第15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第一名,为重庆代表队斩获唯一一枚金牌,也创造了历届重庆代表队个人成绩最高纪录,并直接获得2016年全国数学冬令营参赛资格,获得北京大学降至一本线录取的资格。

当年11月,赵兰昕又获得第32届全国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金牌,再次获得北大降至一本线录取的资格。

不过,写作才是她的热情所在。

赵兰昕与北大的相遇缘于高二那年的数学夏令营,她选择北大却是因为文学的梦想。她说“数学固然是一条引人入胜的道路,但写作才是我的热情所在”。

从数学到文学,赵兰昕学会自己去思考未来和选择方向。她喜欢数学,但觉得还要更深刻的热爱,才会支撑一个人终生的事业。

赵兰昕的爸爸赵立强说,赵兰昕一两岁的时候,就开始讲睡前故事了,一般每天讲一篇,有时候可以把讲故事作为奖励。赵兰昕两三岁就开始自己翻看图画书了。见到过的字,赵兰昕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特别是那些重复率比较高的字。

故事让赵兰昕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无论学习再忙,赵兰昕也会抽时间阅读。初三的节奏是一个月一本,初一、初二一周两本左右,看到喜欢的句子要写下来,她有四本摘抄本。“我喜欢高晓松的小说,还有余华的小说、简桢的散文、邱妙津的小说。”

“我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在文学的世界里,我没有过金牌,也没有人告诉我说相信我能成为一个很棒的作家。然而,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进入北大,赵兰昕已经有了明确的学期规划:排得满满当当的课表,书包里随时装着的文学类书籍,满怀热情加入的一系列社团。她说选择一条路就要切实地去做一些东西。未来,她或将选择心理和中文进行双学位学习,收获更综合全面的发展。

(节选自“新浪网”)

附文02

你从《项链》中看到了什么

时寒冰

img

国人常说,旁观者清。

我读书的经验是,旁观者未必清。有悲悯心,才能真正做到清,才能真正洞悉真相,才能真正领略到知识之美。

我曾以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为例,让孩子感受带着悲悯心读书的境界之美。

《项链》的大意是:生长在小职员家庭的玛蒂尔德,总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享受豪华生活而生的,但命运安排她嫁给了一个小科员罗瓦赛尔,她不住地感到痛苦。有一次,她和丈夫获邀参加部长举办的晚会。玛蒂尔德向自己的朋友、身为贵妇人的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项链。舞会上,玛蒂尔德成为光彩夺目的明星,但不慎在舞会后丢失了项链。玛蒂尔德赔偿给朋友一条昂贵的项链,但为此,她不得不借高利贷,葬送了十年的青春。当她还清欠款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

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项链》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作品,写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出风头,结果弄巧成拙,最后自食其果,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

因为这种教育,我们看人、看事的时候,特别容易偏激,既缺乏对基本事实的鉴别,也缺乏起码的悲悯之心。

最起码,我们忽略了文中可贵的诚信:玛蒂尔德在弄丢项链之后,没有赖账——她借项链的时候没有打借条,甚至没有第三人在场,但她以十年艰辛偿还了“负债”,这是非常可贵的诚信。而佛来思节夫人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项链之后,坦率地说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佛来思节夫人没有因为自己得了这么大一个便宜就沾沾自喜,昧着良心装糊涂,而是马上告诉了玛蒂尔德真相。

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出来的悲悯之心,与所谓“揭露了她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放在一起,不是反差太大了吗?

是的,因为残忍、因为缺乏同情和悲悯之心,让我们遗忘了这一切,遗忘了温情和人性,让我们只记住了嘲弄和挖苦,这导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该汲取的营养没有汲取,反而把糟粕——中国式教育制造出来的糟粕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这种错误的教育带给了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人到老,都保持着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

其实,玛蒂尔德向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并不可耻,漂亮的珠宝、衣服,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她的错误在于过度沉浸在空想、虚荣等不良情绪中,并不通过积极的行动去改变。玛蒂尔德为偿还项链所做的努力说明,她是能够吃苦、打拼的人。假如她正视自己的生活——她有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小女仆,有真诚待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还拥有深爱她的丈夫罗瓦塞尔,应该就不会感到痛苦。

当玛蒂尔德提出需要好衣服参加舞会时,尽管罗瓦塞尔“脸色有点发白”,但很快放弃了自己买枪打猎的计划,把积攒的钱全部交给妻子去做衣服。罗瓦塞尔是一个深爱妻子,与妻子始终不离不弃,敢于承担和负责的男人。在项链丢失后,他白天工作,夜里还要打小工,常常替别人抄写,而不是选择离婚。10年的坚持,把一个好男人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出来。

玛蒂尔德并非天生命苦,她错在一直等待命运的安排,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改变命运。但经历了十年磨难之后,玛蒂尔德已经成为一个坚强的女人。面对佛来思节夫人的诧异,她没有自卑,没有痛苦,没有嫉妒,而是平静地说:“我是玛蒂尔德·罗瓦塞尔。”这一刻,可谓凤凰涅槃。玛蒂尔德不再是那个沉浸在幻想、虚荣中的女人,而是一个坚强、勇敢、成熟、自信的女人。玛蒂尔德找回了自我——人本来就应该如此:自信、勇敢、坚强,因为内在的自己而快乐!

我还要跟孩子说,就像这篇小说中的人一样,人是多面性的,有优点、有缺点。即使像玛蒂尔德那样爱慕虚荣的人,原本也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人。所以,永远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苛求自己,要带着悲悯之心去看每一个人。

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有了知名度,有了地位、金钱、影响力,就算成功了,真正的成功是基于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节选自《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