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3 经验定式

单元3 经验定式

警示名言

科学技术史表明,过多的知识、信息有时反倒会妨碍和限制创新。

——朗加明

在处理常规问题或熟悉的问题时,经验可以使人得心应手,比如老教师比新教师能更好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老司机比新司机能更好地应付复杂多变的路况等。正因为如此,在各类招聘广告上,经常要特别注明“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之类的条件。

人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其经验也在不断地增长、不断更新。善于创新的人,能不断地从经验的比较中发现旧经验的局限性,进而开阔眼界、增强见识、更新观念,使创新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在有些场合,经验会开拓创意。据说,哥伦布在横越大西洋时,船上有许多老水手。一天傍晚,一位老水手发现一群鹦鹉朝东西方向飞去,便高兴地说,快到陆地了。这是因为鹦鹉是要着陆过夜的。就这样,哥伦布指挥船队,追随鹦鹉飞行的方向,发现了新大陆。

但是,对于过分依赖甚至崇拜经验的人,安于所习,溺于所闻,经验往往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削弱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力,形成“经验定式”。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讲的是驴子过河。第一次驴子驮着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盐化了,驴子感到浑身轻松;第二次驴子驮着棉花,又想如法炮制偷一次懒,结果棉花浸了水变得越来越重,驴子便被淹死了。

img

这则寓言说明,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和自身状况,以前行之有效的经验现在往往是愚不可及的。

经验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衡量能力与才华的重要标准。有些人10年的经验,只不过是一年的经验重复10次而已。年复一年地重复一种类似的工作,固然熟练,但可怕的是这种简单类似的重复会阻碍心灵,扼杀想象力与创造力。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

附文

两道选择题

杜学峰

“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议论开了,大学课堂原本枯燥,这下好玩多了。

问卷发下来,只有两道题。

第一题:他很爱她。她瘦瘦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漂亮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肯定会

B.他肯定不会

C.他可能会

第二题: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突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肯定会

B.她肯定不会

C.她可能会

刹那间,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道题时,在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恋人?”

“是啊。”我们齐声答。

“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啊?”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问卷再次发到我们的手中,教室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学生都100%地选了A。

与当事人的不同关系,决定了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答案当然天壤之别。

教授总结的语调深沉而动情:“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而更替,不因名利而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善待自己的父母,他们永远是最爱你们的。

img

同学们凭经验,想当然地把他和她当成恋人关系,当时课堂氛围轻松好玩;当教授假设他和她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时,“教室忽然变得非常宁静”,同学们的表情凝重而深沉。

文章揭示了经验定式严重束缚了思维,而对比手法的运用,则赞美了父母伟大的爱。

(节选自《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

温故知新

(一)

据报道,某中学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如果违反,就要砸毁。视频里校方将收缴的手机用锤子砸碎,泡进水里,大喇叭里报告每部被砸碎手机主人的名字。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学校砸手机是为了学生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家长应予配合。

也有人说,此举有违文明办学、科学施教的理念,且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请联系社会现实,阐述你的看法。

(二)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陆续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时时刻刻更新微博、微信,浏览微小说,关注短新闻,网上“秒杀”……追赶时间、超越时间已经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基调。当“微生活”成为趋势,是选择紧跟时代潮流,沉浸于快时代的生活中,还是远离时尚,追求木心笔下提及的慢生活?

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

2017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人类的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永动机”。埃森哲咨询公司在研究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后认为,人工智能预计在2035年能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

霍金认为:“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在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家眼中,机器人终将获得自己的运算能力,从而产生自发的意识,最终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正是科学家们所担心的。

根据上述材料,请联系社会现实,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