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 视角的特点

单元1 视角的特点

警示名言

视野受限,境界就受限;境界受限,格局就受限;格局受限,人生就受限。

——佚名

视角是指看问题或思考事物对象的角度,也称为眼光、眼界。视角的特点具有普遍的多样性。转换视角就是把问题或事物放在一个更大的或新的参照系中进行多角度思考。

马晓春是我国的围棋高手,多次在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围棋比赛中赢得荣誉,《光明日报》曾经发表一篇专门介绍马晓春的文章,其标题为:

其 其

马晓春 棋人棋事

奇 奇

这则获得好评的标题由三部分构成:

(1)“其”在古汉语中可做代词,表示“这、那”,马晓春“其人其事”指的是马晓春这人身上所发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2)而“棋人棋事”记叙了一个围棋高手,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在围棋战场上纵横万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围棋高手的形象。

(3)“奇人奇事”则重点表现在“奇”,突出了马晓春那种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智者的形象。

标题采用同音词,引人入胜,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展现了马晓春这个围棋高手平凡却又不寻常的生活经历,加强了表达效果。

视角具有普遍的多样性。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一个群体对同一个事物对象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对象也有着不同的看法。鲁迅先生在论及读者对《红楼梦》的看法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先生这里说的是社会视角的多样性。

同为视角的多样性,在我国古代诗人笔下多有艺术的描绘。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刻画的是俯视和远眺两种视角;刘禹锡“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表达诗人主张向前看,放眼未来的视角;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展示了内省与外察,近视与远观的视角。与以上几位诗人相比,苏轼的哲理诗《题西林壁》向我们展示了更多的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的前两句写了横看、侧视、近观、远眺、俯视、仰望6种视角,后两句不仅提出了内审、外察两种视角,而且还暗含了域内观和域外观两种视角。苏轼用28个字艺术地表现了10种视角。

此外,视角还有大小、宽窄、深浅之分。

附文

科学与文化的对话

佚名

2013年5月15日,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这场对话由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的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和思想之光。

大师的天才说

范曾:你们二人都是当代人崇拜的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请你们谈谈天才这个问题。

莫言:杨振宁先生肯定是天才。他二十多岁就获得了诺奖,而且在获奖之后依然有很多重大发现。一次有人问我获奖后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开玩笑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你看我还会不会这样低调,我会变得非常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不服你也来一个?!而对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的人认为是天才之作,有的人可能不这么认为。科学则不同,一加一必然是二,抛一个球必然要往下落,所以我对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开玩笑,假如有来生,我一定要学物理,研究天文学。

img

杨振宁:每一个人天赋不同,像姚明,天生就和一般人不一样,这是一种看得见的不同,也有一些是看不见的,比如一些小孩会对数字很敏感。父母和老师如果发现小孩在某方面有特别才干,要特别注意,要帮助他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小孩将来就有可能发展出一个有用的方向。

大师谈风格

范曾:谈到风格,文学家具有一定的风格不言而喻,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杨振宁:我想是有区别的。这和前几分钟你问的问题也有密切关系,就是发明跟发现的关系。在科学、文学、艺术里,发现跟发明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楚。可是我想下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科学里发现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文学中发明的成分比科学要多一点。我可以把这句话从另外一个方向再讨论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是猜想的学问,不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电、磁了。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结构,这就需要想象、需要猜想,这跟文学的幻想是很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不同意我的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拥有大量读者。其实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依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进行描写。我记得很早之前我看过蒲松龄的小说《雷曹》。写一个书生因缘际会到了天上,发现天体的分布状况和结构很像莲蓬,并且还摘下一颗星星回到地界。这种描写在文学中还有很多。文学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科幻作家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人想上天,要通过灵药、符咒,或神奇的力量,而科幻小说中则一定要借助飞船。文学幻想和科学家猜想的区别更大,科学应该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之上,再去想象、类推的,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定理。

大师做的“中国梦”

范曾:我想请二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谈谈你们的中国梦。

杨振宁:我觉得这不能用一两句话讲。中华民族有一百多年是非常悲惨的,在座的年轻人也许对此不太了解,我父亲和我这一辈子,“被欺负”是灵魂深处的感受。原因大家也知道,是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所以诺贝尔奖成了全民族的心结,这是很自然的。我想,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也就产生了中国梦。

我认为中国梦是会实现的。我在国内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数不清有能力、有决心的年轻人。他们与美国大学生相比,知识更多,也更加成熟,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前途,而且肯努力。如今又有了经济条件支援,我对科技发展的前途非常乐观。

当然也存在问题,甚至也很多,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成果,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在种种方面都证明,我们可以将很多问题都克服,所以我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了乐观。

莫言:最近我在网上看见一条消息,美国的一家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报名的中国人很多。我想这也表达了中国人的梦想:到天上去。

范曾:要言不烦。因为我们的航天事业正在迅猛发展。

(节选自“80后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