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视角

1.自我视角

人们观察和思考外界事物时,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的目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念、情感和审美情趣等作为“标尺”,来衡量思维对象。这里所说的“自我”,包括四个层次:个人自我、团体自我、民族自我和人类自我。

(1)“个人自我”指的是每个人由于天赋、社会生活经历不同,都有各自的观念、价值、情感,并构成其独特的“围城”,透过这个小小“围城”的窗户瞭望外部的五彩世界。这样,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就常常不同。

一个富人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许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说:“现在你又看到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点点白银,就是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

这个故事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如果定为“看到自己与别人”,“与”字值得玩味,它告诉我们,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是辩证的,如何既看到自己又不忽视别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团体自我”指的是每一团体内的个人都以本团体为中心,用本团体的眼光来观察、理解和判定别的团体。正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看到城里人油煎大头鱼用葱花,而不像他们未庄人那样用葱段,便心想:“城里人错了,真可笑!”

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两眼人和独眼人的故事:两眼人听说某岛上生活着独眼人,于是便萌发了一个念头,到岛上抓几个独眼人回来,关在动物园以招揽游客;谁知他们刚一踏上独眼人岛,便被独眼人抓住,被关进动物园展览。

看了寓言,我们都会忍俊不禁:“两眼人”太可笑了,怎么不换一个角度思考可能的后果呢?不过,我们也常常不自觉地扮演“两眼人”的角色。“团体自我”的眼光可能是狭隘、偏颇、可笑的。

(3)“民族自我”指的是每一民族内的个人都用本民族的眼光来观察、理解和判定其他民族和整个世界。

史瑞秋来自纽约州,寄宿在中国家庭,是个善良又带点古道热肠的女生。有一天,她很生气地对老师说:“我很喜欢我的中国家长,但是可真受不了他们虐待女儿!这个周六,可怜的妹妹上午学钢琴,下午又去上作文课和数学课。晚上做作业时偷偷到我房间,刚打开电视要看卡通,就被妈妈发现,又打又骂,爸爸也在旁边吼。他们太过分了!妹妹才9岁,我当时真想拦住他们,在美国我都可以打电话报警了!”

听完史瑞秋的愤慨陈词,老师庆幸这个“侠女”当时没挺身而出帮妹妹打架,要不然,估计这个妹妹会立刻倒戈和父母站在一起反击这个“放肆”的美国客人。老师反问瑞秋:“这件事你觉得过分,我也是。可你知道她们父母这样做在中国违法吗?”瑞秋知道答案是“不”。

“好,”老师还不放过她,“那么,它违反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吗?”瑞秋的回答也是“不”,但她还想争论,“不管怎样,家长还是不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老师说:“我同意,我也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孩子。但作为一个客人和文化学习者,你觉得你有权把你的想法强加给你的中国家长吗?”

这个案例说明:即使在当代,民族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也存在价值观念方面的障碍。美国“侠女”连用三个感叹句,声色俱厉地仗义执言,中国教师连用三个反问句,平心静气地循循善诱,从表达内容到表达形式,都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印记。

(4)“人类自我”指的是人类对待其他生物,总是站在人类自身立场上进行观察、思考和决策。我们一起欣赏下面的短文:

img

当前,保护动物、善待动物已不是陌生的话题。我们也建立了熊猫生活保护区,我们也禁止捕食青蛙。可是,当老虎服服帖帖地在舞台上表演,当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当牛和马在田间地头劳作,当用于实验的小动物为科学献身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称受到保护的啄木鸟是“益鸟”,甲鱼富有营养,虎豹为“凶猛”、豺狼为“凶残"的野兽。其实,它们都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换一个角度,其评价可能有天壤之别。比如,在羚羊眼里,人类比狼还凶恶;在甲鱼看来,人类是第一天敌。在豺狼看来,人类没有认识到它是Good Animal(良兽),是生态的清道夫,维护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没有它,老弱病残的动物会太多,以致疾病流行;没有它,吃草的动物会太多,以致动植物不均衡。

文中,人类的虚伪和偏见,动物的无助和委屈,三组排比句表现得酣畅透彻。语言流畅,说理辩证,观点鲜明严正。

以上谈的是“自我视角”的弊,即局限于“自我视角”,肯定会使视野狭窄,成为创意思维的羁绊。因此,要力求突破“自我”,这就要发挥主体的视角转换功能,学会从“他人”角度观察和思考事物,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