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我视角
非我视角就是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站在“城”外,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样,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新意。
唐朝诗人戎昱写了一首七绝《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作于戎昱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黄莺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
作者不是直接写我对故居的依恋,而是物我易位,用拟人的手法,写柳条、藤蔓、黄莺无限痴情,对我难分难舍,语言天真,诗趣盎然。
“非我视角”在人际沟通上,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机智地从求职者的视角转换到用人者的视角,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为自己赢得了满意的工作。
“非我视角”是打破“自我视角”的结果。“非我视角”包括四个层次:非个人自我、非团体自我、非民族自我、非人类自我。
(1)只有破除个人自我视角,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同样具有某种合理性。在某些场合、在某些时候,破除“自我视角”,未尝不符合自身的利益。且看短文《心灵的选择》:
有个登山者,在山中遇到暴风雪,因而迷了路,这场暴风雪是他始料未及的,他的御寒装备不足,他明白如果不尽快找到避寒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不敢停歇,但即便如此,他的四肢还是被冻得麻木了。他抬着越来越沉重的双腿,非常绝望。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脚踢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低头仔细看看,居然是一个人。原来这不幸的人已经快冻僵了,倒在地上,不能动弹。登山者停了下来,发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困难的抉择:是继续赶路拯救自己,还是留下来设法拯救这个生命垂危的陌路人?短短一瞬间,他就下定了决心:只见他毅然地在那个垂危者身边跪下,甩掉手套,开始按摩他的双手双腿。没过多久,那人的血脉就流通了,而登山者在助人的过程中也不期然暖透了自己的双手乃至身心。最后,这两个人互相搀扶着,终于走出了风雪肆虐的大山……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如是说。那个登山者在生死抉择时,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后,决定救那个被风雪冻僵的人。这一选择,令人赞赏。其实,救人也是自救。正是登山者在拯救他人的同时,无意中也拯救了自己,当我们把视角从自我转移到他人时,往往是双赢,是携手走向成功。
(2)只有破除团体自我视角,换位思考,才能充分理解另一个团体的观点和行为也具有合理性。教师应体谅学生的抱怨,学生也应理解教师的苦衷;医生应体谅病人的烦躁,病人也应体谅医生的繁忙;如此等等。当然,人文关怀、人际交流更是教师和医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在教育上,教师和学生是互为水,也互为鹅卵石的。不过,我们更多的时候只看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之水让学生日臻完美,而没有意识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在洗涤、滋润着教师的心灵,让教师的人格、让教师的教育、让教师的事业也日臻完美。
(3)只有破除民族自我视角,换位思考,才能充分理解别的民族的观点和行为同样具有合理性。地球文明像蓝色的海洋,每个民族都是一支河流,都对这个海洋有所贡献,并且最终都要汇入海洋之中。我们所说的“国际惯例”,并不只是哪个民族的惯例,而是整个地球文明的产物。在当前“和平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思考任何问题都要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采用“全球视角”。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如果继续当今的状况,将更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两极冰川融化,大量的物种灭绝,淡水资源流失,农作物减产,雾霾频发,疾病肆虐,造成新的冰河期等。这将是所有民族、所有国家的灾难。因此,可以说,哥本哈根会议的意义,不是一个简单的气候会议,而是全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开始,低碳生活方式开始走进我们每个人,走进每个国家。
(4)只有破除人类自我视角,换位思考,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关系。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应该从“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转向“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从“向自然界开战”,转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既要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开发、利用自然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应尊重生态平衡规律,给予自然界以足够的生息、更新和再生的机会。否则,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大自然都会以加倍的惩罚来报复。捕蛙则使害虫繁衍,捉蛇则使老鼠横行;捕食猴、果子狸,冠状病毒则实现了从动物到人体的迁徙;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围湖垦田,造成洪水泛滥;草原过载放牧,沙尘暴则横行肆虐;无节制地使用燃煤和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雾霾将如影随形。而滥用、污染水资源的后果,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人类最后的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泻千里的排比句,告诫人类:毁坏环境的恶果无异于自杀。我们经常说“发展是硬道理”,可是,还有比发展更硬的道理,那就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
由此可见,破除“人类自我”,也符合人类长远的、根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