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求异视角

2.求异视角

任何两种事物之间,总有一些差异,运用想象力就可以从这些差异中构想出新的创意。我们读一读同样以“鹿回头”为题的两首诗:

鹿回头

高 深

可怜的梅花鹿,

被追逐到生命的绝处。

于是变成了美丽的少女,

嫁给了要致她死地的猎户。

生与死转化为恩与爱,

猎人与猎物结成夫妇。

这美丽动人的传说,

美化了弱者的屈服。

鹿回头

刘畅园

再迈一步,

就是海,

陆地已到了尽头。

相传:

一只被猎人追捕的梅花鹿,

到此,

绝望地回了头。

梅花鹿,被猎人捕去了。

只因它回了头。

不该回头,

我不回头,

径直走向大海,

化作一只小舟。

这两首诗都写的是海南岛三亚“鹿回头”的美丽传说。高诗用哲理的语言指出:“这美丽动人的传说,美化了弱者的屈服。”而刘诗却用浪漫的想象,给鹿——美丽的少女指出了另一条路:“径直走向大海,化作一只小舟。”正是这种想象的差异,形成了两首诗各自不同的特色。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奔腾的马踩死了一条卧在路上的狗。几个文人聚在一起商议如何记载这件事。甲说:“马逸,有犬死于其下。”乙说:“有犬死奔马之下。”丙说:“适有奔马践死一犬。”后来又有两人议论起这件事,一人说:“有犬卧通衢大道,逸马蹄而毙亡。”另一个人说:“逸马杀犬于道。”这5个人,有的以“马”为主体,有的以“犬”为主体,文字有简有繁,使用了不同的语句,各有文采,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命题。

在语文学习中,经常需要区别的“同义词”,便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我们经常讲的“广泛征求意见”,也就包含了“求异视角”和“求同视角”,就是把各种意见经过我们头脑的加工,比较其中的异同,最后得到一种综合的结论。

附文01

胡适与鲁迅

佚名

img

二人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鲁迅极具批判意识,是一个斗士。他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达成社会变革,却少了些许“新世界”期许的变革图景。

他对旧中国的国情民情看得入木三分。国力的贫困落后,劳苦大众的水深火热,让先生愤世嫉俗。他以笔作枪,从各个方面兜着底儿揭露社会的黑暗、罪恶,敢于和任何人开战,撕破面皮,紧咬对手不放,不留一点拐弯余地,甚至有些偏激,完全是为了旗帜鲜明和誓不两立。正是因为先生身上背负了太多的社会重任,才使他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斗士,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社会的前进、进步和发展,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啊!

再说胡适。胡适温文尔雅,更理性。他希望通过政治(旧伦理中自由、民主、宪政的新思想)和文化(传统道德的新文化)改良达成社会进步。

读胡适,心里便安静些许。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胡适仍不失为一位知识大家,也不能说他是一个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事实上,这位知识老人一生都在坚持自由主义,在求索的路上,始终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他的独立意志的表达方式,常常是利用现政权的缝隙,或者说是利用已有的社会机制,来推动社会的变革。遗憾的是,他最终却没有勇气像鲁迅那样与陈腐的权贵彻底决裂。

但令人欣慰的是,胡适老人却有着宽厚待人的胸怀。尽管鲁迅生前对他有着苛刻的笔伐,但在鲁迅去世后,他仍能以平和的心态,高度评价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这一点,也体现出胡适老人学风端正,为人磊落的人格魅力。

鲁迅与胡适两位文化巨人,有“同”,但更多的是“异”,对“异”的评论客观中肯,语言简明有力。

(节选自“瑞文网”,标题有变。)

附文02

那些势均力敌的Top2,为何最后都成了CP

张弘

CP最早来源于日本,一说是Coupling的缩写,一说是Character Pairing的缩写,主要指角色配对。在中国各大高校,因为自身存在竞争关系或被外界赋予的某种微妙情结,诞生了很多Top2概念的CP,其中大部分在同城,比如北京的北大和清华、上海的复旦和交大、武汉的华科和武大等。而在大学之外,因Top2身份而形成的CP,更是不胜枚举。

爱和杀是CP关系里最重要的部分。

大部分时间,CP之所以成CP,是因为双方本身存在激烈的竞争。在极其残酷的体育竞技中,这种CP俯拾即是。

img

2017年6月,29岁的凯文·杜兰特终于戴上了第一枚NBA总冠军戒指,并当选总决赛MVP,入选NBA时戴上的“千年老二”的帽子是时候还给媒体了。这一次,他在媒体上出现时,总和勒布朗·詹姆斯并论。

有人预测,未来几年的NBA决赛,仍然是两人各自所在的金州勇士队和克利夫兰骑士队的舞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发生变数的话,杜兰特和詹姆斯之间的对决故事只是刚刚开始。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演的“林李大战”,相信很多人不曾忘记。他们都曾称对方为伟大的对手,但在输球时多少也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李宗伟更是如此,他在与林丹的交手中,处于劣势。

但李宗伟最终战胜了林丹,那是他第一次在奥运会的赛场赢下林丹。最后一局的最后一个赛点,李宗伟跳起身,扣球,林丹脚滑,球落地。李宗伟赢了,丢拍,双膝跪地。

之后,李宗伟和林丹拥抱,交换球衣,一蓝一红,两人赤裸上身再次拥抱。这一刻,人们忘记了竞技体育的残酷,回味的是一场巅峰对决。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Top2。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在乒乓球领域,刘国梁和孔令辉被称为乒坛双子星。到了21世纪,张继科和马龙组成的新世纪双子星取而代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他们一直被当作“科睡龙”CP消费着。

还有一种CP完全是被网友红娘们强行配对的。韩寒和郭敬明,两位80后青春文学旗手,经常被捆绑到一起消费。两位的可比性太多,很难不被拿来比较。年龄相仿,成名的方式相仿,同一平台崭露头角,都年少出书成名,都办杂志,现在都拍电影。

在网上搜索两人的名字,首先弹出来的就是“韩寒、郭敬明恩怨情仇十年全记录”一类的帖子。实际上,两人很久没有交集了,互相也刻意避免和对方相提并论。

有时候,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太强了,长期找不到敌手,“四海无人对夕阳”,于是被人们跨维度刻意安排更强大的对手或主动到更高的层次去寻求对手。

2017年5月,柯洁与AlphaGo之间的人机大战即是如此。他们给人类奉献的不只是三盘棋,更是一次人与人工智能的对话。

柯洁第一局输了1/4个子,第二局认输,第三局还是输,20岁的柯洁在赛后哭了。破天荒地,媒体把镜头对准了失败者,因为“人会哭,而机器不会笑”。

人们喜欢为最好的、最牛的、最强大的事物组建CP,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为了看到“哭”——不管什么事物,如果只会做霸主,很容易就“不会笑”。

(节选自《博客天下》)

温故知新

(一)

郑也夫说,留学美国时曾造访一个家庭农场。叔侄二人的最终产品是牛奶。他们种植和收获玉米及青稞饲料,每日喂牛和挤奶,还要给奶牛配种,繁殖下一代奶牛。他们过得充实惬意,收入高于工人。但他们对我说:“只有一桩事情不好,就是不能外出,不能旅行,因为牛每日都要产奶。”

他们是牛的主人,也是牛的仆人。牛被他们圈养,同时牛无须绳索、围墙,却也捆绑住了他们。一方驯化或控制了另一方,看似是强势一方的目的和意愿所造就的,其实不然。

人类驯化了野生的麦子和稻子,削弱了其晚熟、倒伏、果实皮厚的品性,它们服帖地遵从人类的意愿:不倒伏、按时成熟、果实饱满。

但常人很少反省到,驯化是互动的,人类驯化了作物,作物也驯化了人。作物失去了野性,人类也失去了野性:不再做身无长物、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不是人类的生存节奏决定作物的生存节奏,而是作物的生存节奏决定了人类的生存节奏。春播、夏锄、秋收、冬藏,人类莫不是亦步亦趋地跟随作物。

根据材料,联系社会现实,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

(二)

在主题为“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受邀参加会议的保护国际基金会携众多明星举办了名为“大自然在说话,我们在倾听吗?”的环保主题酒会。

有人认为,保护国际基金会举办的有关“倾听大自然”的酒会,与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主题毫无干系,是哗众取宠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自然与经济密不可分,“倾听大自然”的酒会非常有意义。

对两方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三)

我们一直在构建“美丽城市”的美好蓝图。当“垃圾分类回收”的温馨提示被人们忽略的时候,我们更多叩问的是人的素质与道德,却未曾体会到每一位市民都曾有“美丽”的憧憬: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新洁净的空气、一尘不染的街区……难怪有网友会如此感慨:“每次倒垃圾我都凭有限的垃圾分类知识仔细分类,可看到垃圾回收车将所有垃圾一股脑都倒进车里时,我感到深深的委屈。”是的,既然唤醒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为何不构建垃圾处理机制来将它转换成行动呢?

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阐述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