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训练方法
任何一个概念,给我们的起始印象都是单一的。也可以说,我们经常自以为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地思索,其实说不准只是在原地兜圈子。只有当我们换一个视角,而且往往是强迫自己换一个视角,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尽量扩大概念的内涵,增加容量,我们才能有充分的准备去选择熟悉的素材,完成写作大餐。
同样的道理,写生也需要多角度观察。据说,意大利有一所美术学院,学生在外出写生时,教师要求他们背对景物,脖子拼命朝后仰,颠倒过来观察要画的景物。教师说,这样才能摆脱日常观察所形成的定式,从而扩大视野,在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或者发现平时所忽略的某些细节。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欣赏落日余晖的时候,不妨把目光转向东方,那里有许多被人忽略的壮丽景观,如流动的云、窗户上反射出的日光等。还可以把目光转向北方、南方的整个天空,这也是一种训练观察范围的方法。随着观察范围的扩大,创新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我们的头脑。
也许有人会认为,观察和思考某一个对象,就应该全力集中在这个对象身上,不应该扩大观察和思考的范围,以免分散注意力。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不仅视觉,还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对创新思维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尽可能地扩大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受范围,就得开放五官。
同样表现“春”:“春风又绿江南岸”运用的是视觉;“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的是听觉;“踏花归去马蹄香”运用的是嗅觉;“暖风熏得游人醉”运用的是味觉;而“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的是肤觉。
来看下面这则短文:
乳白色的雾,从山谷中汩汩溢出(视觉、听觉并用),缓缓地漫上山坡,散成一片轻柔的薄纱,飘飘忽忽地笼罩着整个山村(视觉、肤觉并用)。那五彩的坡,乌蓝的路,错落有致的近峦,清丽淡雅的远山,全都隐没在迷雾之中,什么都看不见了(视觉)。
天地间只有白茫茫的雾,灰蒙蒙的雾(视觉),湿漉漉的雾,凉丝丝的雾(肤觉)。掬一把,软绵绵(肤觉);吸一口,甜津津(嗅觉、味觉相通);踩一脚,轻悠悠(肤觉)。雾从眼前飘过,睫毛上挂一串细细的珍珠;雾在身边沉浮,整个身子摇摇晃晃,漂浮在九重云霄之中(最后落在总体感受上)。
这段文字,调动五官观察景物,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写出了晨雾的立体感、可触感,读后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果仅仅用单一的感官去体察,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附文01
人生的圆圈
盗太太
大约十年前,我在一家电话推销公司接受业务培训。
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在一个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接着,他在圆圈的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辆汽车、一些朋友。
然后,他问大家:“谁能告诉我,这图意味着什么?”一阵沉默后,一位学员回答:“世界?”主管说:“基本正确。这是你的舒服区。这个圆圈里面的东西对你至关重要:你的住房、你的家庭、你的朋友,还有你的工作。在这个圆圈里头,人们会觉得自在、安全,远离危险或争端。”
“现在,谁能告诉我,当你跨出这个圈子后,会发生什么?”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还是那位积极的学员打破沉默:“会害怕。”另一位认为:“会出错。”接着又是一阵沉默。这时主管微笑着说:“当你犯错误了,其结果是什么呢?”最初回答的那个学员大声答道:“我会从中学到东西。”
“正是,你会从错误中学到东西。”主管于是转向黑板,画了一个箭头,把圆圈当中的人指向圈外。他继续说道:“当你离开舒服区以后,你就把自己抛到一个你感到不自在的世界里。结果是,你学到你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你增加了自己的见识,所以你进步了。”他再次转向黑板,在原来那个圈子之外画了个更大的圆,包括了更多的朋友、一座更大的房子等。
“如果你老是在自己的舒服区里打转,你就永远无法扩大你的视野,永远无法学到新的东西。只有当你跨出舒服区以后,你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圆圈变大,你才能挑战自己的心灵,使之变得更加坚强,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节选自《小学生(心理成长版)》)
附文02
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史蒂夫·乔布斯
今天,很荣幸来到斯坦福大学——世界上最好的学府之一,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说实话,我大学没有毕业,今天可能是我一生中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刻。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生活中的三个故事。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三个故事而已。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如何串联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我在里德学院读了6个月就退学了,但是18个月之后,我才真正离开学校。为何我要选择退学呢?
还得从我出生前说起。我的生母当时是一个研究生,年轻的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有一个很强烈的信念,认为我应该被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收养。于是,一对律师夫妇说好了准备领养我,然而最后一刻,这对夫妇反悔了,他们想领养个女孩儿。
于是,排在收养人名单中的我的养父母,在一个深夜接到一个电话,“很意外,我们有一个男孩,你们要认养他吗?”“当然!”但是我的亲生母亲发现我的养母根本没有大学毕业,养父连高中都没有毕业。她拒绝在领养书上签字。几个月后,我的养父母保证会让我上大学,她妥协了。这就是我生命的开端。
17年后,我上大学了,但是我无知地选了一所差不多和斯坦福一样贵的学校,几乎花掉我那工人阶层养父母所有的积蓄。6个月后,我觉得不值得。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的一生该怎样度过,也不清楚大学会对我有怎样的帮助,而我却在花费父母一生的积蓄。所以我决定退学,并且相信没有做错。当时,这个决定非常吓人,但是回想起来,那是我一生中作过的最好的决定之一。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可以不再学习我不感兴趣的必修课,可以去旁听那些感兴趣的课。
这一点也不浪漫,因为我没有宿舍,就睡在朋友房间的地上。我靠回收五分一个的旧可乐瓶挣钱吃饭,每个周日晚上步行七英里穿过市镇到哈尔·克里什纳庙改善伙食。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追随着我的好奇和直觉,我所驻足的大部分事物后来都成了无价之宝。让我来举个例子吧。
当时的里德学院有可能是全国最好的书法指导学校。校园里每一张海报、抽屉上的每一张标签,都是漂亮的手写体。由于我已退学,不用上安排的课,我决定选学书法。在书法课上,我学会了“Serif”和“Sans serif”两种字体、学会了怎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中改变字间距,了解了印刷的伟大之处。书法有一种科学无法捕捉的微妙,充满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我迷上了书法。
当时实在看不出这些会对我的生活有任何实际的帮助。但十年后,我们在设计第一台苹果计算机时,这些东西都跑出来了,我把它们全都设计进了计算机。那是第一台有漂亮字体的计算机。如果我从来没有选过那门课,苹果计算机就不会有那么多种字体和多样的字形。而且复制苹果的微软个人计算机很可能也不会有这些漂亮的字体。
如果那时我没有退学,就不会去修那门书法课,个人计算机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有令人愉悦的字体。
当然,在大学时我是完全不可能预先把这些点点滴滴串联起来的。然而十年后回顾往事时,这些点滴就显得非常清晰。我再说一遍,你不可能事先把点点滴滴连在一起,只有在回顾时,你才会看到它们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所以你必须相信,所有经历的点点滴滴,都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你必须要相信——你的勇气、命运、生活、因缘或任何什么。如果相信这些点滴能够连接成一条路,你就有信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它带你走上一条背离常规的路,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大为不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爱与失去。
我很幸运,年轻时就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20岁时就和沃茨在我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苹果的事业。我们工作得很努力,十年间,苹果由车库中的两个人到价值20亿美元、拥有4 000多名员工的大公司。在这前一年,我们推出了最好的创意,Macintosh操作系统,我刚刚30岁,就被公司解雇了。你怎么能被一个你亲手创立的公司解雇?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在公司发展期间,雇用了一个我们认为非常聪明、可以和我一起经营公司的人。头一年,事情发展得很顺利。后来,我们对公司未来的看法产生分歧,董事会站在了他的一边。于是,30岁时,我被请出了公司,很公开地出局了。曾经是我整个成年生活的中心没了,这对我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开始的几个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觉得我让企业界的前辈失望了,我把传给我的接力棒弄丢了。我与戴维德·帕珂德和鲍勃·诺埃斯见面,告诉他们我很抱歉,把事情搞砸了。在公众眼里,我完全是个失败者,我甚至想逃离硅谷。但我渐渐开始明白,我仍然热爱我创立的事业。在苹果的失败丝毫没有改变这一点。虽然我被拒绝了,但我依然钟爱这一行,我决定从头再来。
当时我没能看出来,但后来事实证明“被苹果开除”是发生在我身上最好的事。成功的重担被重新起步的轻松替代,对每件事情都不那么确定,这让我感觉到自由地进入了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接下来的5年,我创立了一个叫Next的公司,接着又开了一家叫Pixar的公司,并且与后来成为我妻子的女人相爱。Pixar进而制作了世界第一部计算机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现在它已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工作室。
在形势成功地转变后,苹果公司收购了Next,我又回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开发的技术成为苹果当前复兴的核心技术,而且我也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我确信,如果那时我没有被苹果开除,这些就都不会发生。这味药的味道虽苦,却是病人所需的良药。有时候,生活会给你迎头一棒,不要失去信念。我深信唯一使我继续前行的是我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爱。你必须追寻你热爱的东西,工作如此,对待爱人也是这样。工作会占据你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你只有相信自己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真正得到满足。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继续寻找,不要停下来。全心全意地找,当你找到时,你会知道,就像所有真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只会越来越紧密,事情也同样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继续寻找,不要停止。
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别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生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喧嚣的观点淹没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追随你的直觉和内心。你的直觉和内心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因此,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令人惊叹的杂志,叫《全球目录》,是我们这代人的必读经典之一。它的创办者斯图亚特·布兰德,就住在离这不远的曼罗公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使杂志生动活泼。那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和桌面印刷系统还没有出现,这份杂志全是用打字机、剪刀和宝利来相机制作的。有点像平装本的Google,不过却早问世了35年。这份杂志充满了理想主义,有系统完整的查阅手段和不凡的理念。
斯图亚特和他的小组出版了几期《全球目录》,后来就停刊了。他们出的最后一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我和你们一样大。封底有清晨乡村小路的一张照片,那种你沿途搭乘便车探险旅行时会经过的乡间小路。下面有一句话,“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是他们的告别语。“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我常以此勉励自己。现在,在你们即将踏上新的旅程的时候,我对你们也寄予同样的期望,希望你们也能“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节选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