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因果关系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有果必有因,要以敏锐的眼光,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应以问题搭建思维框架,可分为三个环节:对问题进行阐释(是什么),对原因进行分析(为什么),然后是分析措施(怎么办),从而条理清晰、有深度地辨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强基计划”面试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不如黄晓明的婚礼受人瞩目;王宝强与马蓉离婚案霸屏数周,几乎遮盖了奥运会的光芒。对此,你怎么看?
先回答“是什么”。当下是娱乐至上的时代,几乎一切以娱乐为中心,而其他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往往被娱乐明星的光芒遮盖。
再回答“为什么”。从媒体层面看,新闻的传销量、点击率、收视率成为评判媒体优劣的标准;部分媒体人职业良知、职业精神欠缺,迎合低俗口味,一味媚俗,本末倒置。从社会层面看,商品经济背景下,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灵魂跟不上;大众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缺失,从而滋生猎奇的心态、对他人隐私的偷窥欲。
最后回答“怎么办”。就媒体而言,不能过度商业化,应端正新闻态度,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社会而言,应摒弃娱乐至上的不良风气,提高大众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对此,我们也有责任,应该从我做起。
回答问题的关键是对问题的原因作充分的分析,否则,没有深度,不能令人信服。
附文
“三”为什么在成语中遭贬
李水兵
挑三拣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你注意到了吗?这些含“三”和“四”的成语多为贬义。
细翻成语词典,发现成语里不光三和四有这个问题,三和其他任何数字只要一碰头,基本上就贬义居多。如:“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道问题出在“三”上?
让我们来考证“三长两短”的来历。“三长两短”之所以指灾祸、事故,是因为其出处与棺材有关。据《礼记》记载,古时在棺木上不用钉子,而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短,纵的方向木板长,所以才有“三长两短”的说法。
如何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再让我们从常识中去求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很特殊的数字,它往往表示数字的极限,即已经到头了。《道德经》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就是无穷大。《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说“再三”强调,不说“再四”强调。中国人喜欢用“三”说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一切数字,加之中国人的习惯,喜欢成双成对、整五整十,而“三”是一个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稳定,因此传统上人们习惯拿“三”来指一些不好的事。久而久之,有“三”的成语就变得贬义越来越多,褒义越来越少。
中国的语言文字真的博大精深,一个数字也蕴含了典故在里面。好好学习我们的语言吧,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节选自《青年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