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章的辨析
批判性思维是反思,对学生来说,就是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提升人生境界,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在阅读文章、观察社会时,不断反思质疑,明辨是非、辨别优劣,分析前因后果,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大家看看这样一段文字:
梁晓声在《雨花》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最近又在微信上受到追捧。正如它的标题所显示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写给谁看的?而这一问题的答案与其主旨密切相关。许许多多的小学语文教师曾在课堂上强调它的“主体思想”是安徒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含泪的控诉”。之所以如此解读,是因为人们没有明确这篇作品的诉诸对象,以为它是写给劳苦大众、底层人民看的,为的是控诉和批判,“既是控诉,且含着泪,那么对于控诉的主体亦即资本主义,照马克思的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于是乎只有革命。或用毛泽东观看京剧《白蛇传》时霍然而起大声所说的一句话——‘不革命行吗’”。梁晓声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确是安徒生的含泪之作,对于人世间的不平,它也确是一面镜子;但它所要唤起的并不是憎恨和革命,而是同情和国家人道主义。为什么?这就涉及《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写给谁看的。梁晓声指出:“作为童话,它当然首先写给孩子们看的,但它绝对不是首先写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们买不起安徒生的一本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写给为了生存在新年之夜于纷纷大雪之中缩于街角快被冻僵了还以发抖的声音叫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通常,这些人家的小女孩晚上躺在柔软的床上或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听父母或女佣或家庭女教师给她们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们的眼里流下泪来,意味着人世间将有可能多一位具有同情心的善良的母亲。而母亲们是最善于将她们的同情心和善良人性播在她们的孩子们的心灵里的——一代又一代;百年以后,一个国家于是有了文化的基因……这是为什么全人类感激安徒生的理由。
梁晓声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解读,是独特的思想的阅读,是独特的生命的阅读,凸显了人文关怀、生命关怀。
孔子曰:“君子不器。”我们不是容器,不能只是接受灌输,我们有思想,应该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情,像梁晓声那样,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拥有自己的语文素养。
附文01
人性的力量
黄小山
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前的十字路口,我们遇到了很多社会问题:雾霾问题、水污染问题、物价问题、住房问题、垃圾围城问题……其实问题多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我们有一些人,不能够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理智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而一味地、无端地骂,扯开嗓子骂,抡开膀子骂,破口大骂。你还别说,骂得出彩你的人格就得到了提升,你的微博就平添了气质,你的粉丝就成千上万地增长,你就俨然成了一个民间的意见领袖。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时代,一个靠骂人就可以成为英雄的时代。有人辩解说这是一种社会批判。我当然不反对社会批判,但谩骂属于批判吗?批判应该是理智的产物,它应该是逻辑的产物,它应当是一种社会责任担当的产物,而简单暴力的、形而上学的、别有用心的,把所有社会问题都推给这个体制,全部地推给这个政府(的行为),充其量只是一种宣泄,只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哗众取宠,是一种沽名钓誉,是一种无能、懦弱、偷懒的表现。常识告诉我们,人才是组成这个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人心向善则社会向善,人心向恶则社会向恶。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早上醒来的时候、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能赤裸裸地站在镜子面前,我们直视自己的身体,我们手里拿着身份证,我们可以大声念出我们的名字,我们再把身份证翻过来,我们凝视那枚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我们做一次良心上的、灵魂层面上的忏悔,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有生之年为这个社会究竟做了什么,做了什么好事,我们又做了什么坏事,我们是否孝敬了父母,我们是否教育了孩子,我们是否闯了红灯,我们是否欠了别人的钱没还,我们是否上公共厕所的时候把尿撒在了小便池子里,而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做过这次忏悔,你会有一丝感动,你会有一丝惭愧,你会有强烈的羞耻感,那就对了。把你的脸洗得干干净净的,把你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把你的牙刷得干干净净的,我们自信地走出家门,给你的邻居一个微笑,给你遇到的每一个陌生人一个微笑,给中国一个微笑。那时候我相信,你的心中将充满了正能量。
我突然想起了位于英国伦敦的、那闻名于世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想到了那个教堂地下室里,想到了那个既没有名字,又没有年代的,普普通通的那块墓碑。我记得碑文的大意是这样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年少轻狂,我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人到中年,我发现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只好妥协,只好退而求其次,我想改变这个国家,当我人到老年,我发现我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国家,我再次向自己妥协,我想改变我的家庭,当我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回首一生,我碌碌无为。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去改变这个世界,去改变这个国家,去改变这个家庭,而只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话,我也许就已经改变了自己,改变了我的家庭,并通过我的家庭影响到邻居,影响到国家甚至世界。谁知道呢?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我大声对你们说:撬起地球的这个支点,它不是某个领袖,它不是某个精英,它不是某个英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节选自“豆瓣网”)
附文02
巴黎圣母院大火 请别叫好
孟然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整个法国“染血”,很多人内心也仿佛“蒙灰”。巴黎的这场大火在国内也攻陷了热搜榜的近三分之一席位。一些人回忆自己与巴黎圣母院相遇的美好瞬间,一些人哀叹文明的一去不返;也有一些人坦言,对于遥远国度的那栋建筑“无感”,更有一些人拿出“圆明园被烧”作类比。
很多网友所表达的“无感”,其实不难理解。这些人并非冷血,只是由于人生体验的局限,对于遥不可及的火灾,无法产生足够的“共情”。所以,面对被烧毁的巴黎圣母院,那些祈祷与痛心者,绝非惺惺作态的“圣母”,他们所产生的“共情”也不是什么虚情假意,很多人是真的心碎了。
可是,无法否认,在复杂的舆论中,确实存在一种恶,那就是不合时宜地“幸灾乐祸”。这些人像是在病床前或葬礼上的嬉笑者,把文明和体面都抛之脑后,甚至将他人的灾难看作一种“同态复仇”,这样的狭隘与偏激,与文明相悖,与时代错位。
的确,自私是人的一种天性,放任这种天性甚至为这种天性辩护、叫好,是“丛林时代”的野蛮行径;而人类文明恰恰是在对抗这种丛林法则,是用“惺惺相惜”的共情和“推己及人”的理智,建立起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原则。
在如今这个万物互联的“地球村”里,塑造一个理性和文明的“自我”才是自爱的首要条件,也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封闭、隔绝、自大则只会把自己困在一种虚幻的泡泡当中,除了自我陶醉外,难以赢得他人真正的尊重。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是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我们以怎样的态度看待文明的陨落,也反映我们自身的文明程度。所以,理解一部分人的痛心,允许一部分人的无感,但请别不合时宜地“叫好”。
(节选自《新京报》,标题有变。)
温故知新
(一)
有位花匠,他家院子里的一棵葡萄树结了不少葡萄,那花匠很高兴,便摘了一些准备送给别人品尝,让他们一起来分享快乐。
花匠把葡萄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说不要钱,但是商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坚持把钱付给了他。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了一个当干部的,他接过葡萄后沉吟了良久,问:“你有什么要我帮忙吗?”花匠再三表明没有什么事,只是想让他尝尝而已。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个小孩,小孩的母亲厉声警告:“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弄得花匠很尴尬。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了一个老人,老人吃了一颗后,摸了摸白胡子说“不错”,就头也不回地走了。那花匠很高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能和他一起分享的人。
请联系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感想。
(二)
“反转”越来越成为网络事件的“套路”:上海姑娘除夕夜逃离男友江西老家引发全民讨论,随后才发现让网友们争论不休的上海姑娘根本不存在;深圳罗尔为患白血病的女儿在朋友圈发起捐款,网友纷纷解囊,随后才知道罗尔名下还有几套房产;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众人议论纷纷,然而到现在依旧没有录像可以表明谁对谁错。有人说是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信息的不对等、不绝对可靠,所以才频频有“反转”现象发生;也有人认为与其说是始作俑者的个人立场主导了真相走向,不如说是众多读者在看新闻时,只倾向于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寻求情绪共鸣,自己炮制了种种“反转”。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何感想或评论?
(三)
TFBOYS队长王俊凯特别反感“疯狂追星”的行为,他曾数次表达对“疯狂追星”的抗拒:“许多粉丝追车,特别危险;买跟我同班的机票,劳民伤财。”他表示,不要在不该见面的场合见面,互相尊重,也给彼此一些私人空间。
2017年2月,王俊凯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艺考。粉丝和拿着长枪短炮的媒体在现场徘徊,只等待王俊凯的到来。随着校园内爆发出一阵尖叫,大批人流迅速涌向北电小超市旁,一时间万人空巷。王俊凯一现身就引发轰动,遭团团包围,甚至有粉丝捏王俊凯的脸,试图撕下他的口罩。不过大多数粉丝还是为他加油打气。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狂热的粉丝?究竟是明星的魅力太大,还是媒体的炒作?究竟是利益集体背后的策划,还是社会信仰的集体缺失?
你觉得什么是狂热粉丝背后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