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思维的独创性
它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它是在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基础上形成的最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
某小业主欠一商人一笔钱,无力偿还。按当时的法律规定,欠债不还是要坐牢的。小业主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商人倾心已久,但小业主的女儿很讨厌商人,商人提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案:“我从路上随便捡起一块黑石子和一块白石子,放进袋里。让你女儿从袋里抓一块石子。如她抓到白石子,那笔债就勾销;如抓到黑石子,那她就一定要嫁给我,欠的债也抵销。”商人说完,就偷偷从地上捡起两块黑石子放进袋里,不巧被姑娘看见。她该怎么办呢?不外乎以下选择:其一,拒绝抓石子;其二,揭穿袋里都是黑石子的骗局;其三,咬牙去抓石子,然后哭哭啼啼地与商人结婚。
这些办法都是纵向思维,即按常规思维程序,循序渐进地探索解答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则把思维向水平方向展开,即把目光从袋里的石子,移到地上的许多石子,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答案。少女把手伸进袋里,抓起一块石子,随即惊叫一声,故意把石子丢在地上:“啊呀!我不知道我取出来的是哪块石子,不过,看一看袋里的石子就知道了,因为我掉在地上的石子,颜色正与袋里的相反。”少女出人意料的做法,令商人目瞪口呆。
发散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中也时有体现。我们来看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上《圆明园》一课时的结尾。
师: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了。请大家闭上眼睛,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成了压在我们心中的一块石头。
生:圆明园是我们头上永远抹不掉的耻辱。
生:圆明园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块墓碑。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生:是敲在我心中悠远的钟声……
师:圆明园的大火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进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显然这个课堂结尾的处理,已引导学生走出圆明园,而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视觉和思维空间,以便他们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同学们多角度、多层次地独立思考、认识事物,多侧面、多领域地挖掘事物的本质,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独创性。
附文01
国学就在我们身边
贺永立
同学们好!
有机会跟同学们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揽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说乎”!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国学就在我们身边”。
国学是什么?国学不是低俗。唐朝有个叫张打油的人,看到下雪了,写了一首诗,“天上白茫茫,井下黑窟窟,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是打油诗,不是国学。
国学也不是迂腐。孔乙己炫耀,“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他的研究未免太褊狭,太可笑。
国学也不是对古诗文的套用。过光棍节,有同学赋诗“两个黄鹂鸣翠柳,我连对象都没有”。显然,这只是戏谑。
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可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经部包括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论语》《孟子》的一些篇章,我们比较熟悉。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中,诗经的《关雎》《蒹葭》《采薇》等,我们学习过。《尚书》有一句话“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句话里的“复旦”二字,成了复旦大学的校名。它的意思是:太阳每天都要升起。而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史部指的是历史著作,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等。我们知道,成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我们知道,成语“三顾茅庐”来自《三国志》中的《出师表》。
子部指的是诸子百家,如《老子》《庄子》《荀子》《孙子》等。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有一道面试题:“如果孔子和老子打架,你帮谁?”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一点搞笑,实际上是考查我们对儒家和道家知识的了解。
可以回答帮老子。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孔子主张积极入世,因此老子不会打孔子,而孔子会打老子。不过帮老子并不是帮老子打孔子。孔子主张“中庸”,下手不会很重,而老子会劝告孔子,“君子动口不动手”,动手打人有失教育家的风范。然后建议两位伟大的文化宗师珍惜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握手言和,共建中华多元文化。
也可以说帮孔子。老子主张绝圣弃智,否定事物的区别,而孔子为了教育老子,会一边打一边说:“打就是不打!”当然不会帮孔子打老子,会告诉老子:“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然后建议两位伟大的文化宗师珍惜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握手言和,共建中华多元文化。
集部指的是文学作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所以说,国学就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润物细无声,滋润我们成长,教导我们如何立身处事。
而立身处事不外乎处理好四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完善。
先说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意思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否则,上天就会降临灾异对人进行谴责和警告,如山崩地震、洪水猛兽、病毒肆虐等。这些听起来荒诞可笑,但事实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大自然都会加倍地惩罚我们。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围湖垦田,造成洪水泛滥;草原过载放牧,沙尘暴则横行肆虐;无节制地使用燃料,雾霾将如影随形。而滥用、污染水资源的后果,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人类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与此相反,我们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歌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多么美好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二点,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则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这样说了,也是身体力行的。从当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到当今“最美的乡村教师”,他们光辉的形象闪耀着古代仁人志士的身影。
第三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长辈,由此推及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儿女,由此推及爱抚人家的儿女。”因此,我们学生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应该尊敬老师;我们老师爱自己的子女,也应该爱学生。一位比我还老的老教师告诉我,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人家的孩子是神圣,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应该无条件地爱学生。又如,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一直在争议。那么,我们打“120”,呼叫急救车是应该也能够做到的。
第四点,作为个人,要注意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完善。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品行和安贫乐道的志趣,周敦颐的《爱莲说》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有一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引用了《吕氏春秋》“子罕弗受玉”的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宰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人说:“我把它给加工宝石的工匠看了,工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珍宝,你把玉当作珍宝,如果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会丧失珍宝,还不如各自持有自己的珍宝。”子罕人品高洁,语言睿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国学就在我们身边。请看重庆八中的校训“诚、勤、立、达”。诚:要讲诚信;勤:要勤奋;立:立身做人的意思;达:智慧、仁义、勇敢。这是我们八中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才的要求。所以说,八中的校训也是国学,它就在我们身边。
上面谈了国学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对国学的评价和理解也是有差异的。作为百经之首的《周易》,“易”的意思就是“换”,如变换、改换等。因此,对国学的内容可以也应该有新的理解。比如,对《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如果把这句话讲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字面上看得过去,但很难体会到何以会“不亦说乎”。一查字典,“习”繁体为“習”字,从羽从日,原意为鸟儿日日振动翅膀飞翔,即用所学的去行动,这里讲的是实践,是儒家的“知行合一”。复习功课的枯燥、单调、刻板、肤浅怎么能和“知行合一”的趣味、丰富、创造、深刻相提并论呢?难怪后者“不亦说乎!”
同学们,国学博大精深,但它实实在在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国学是与大师对话,是人文素养的长跑。像吸进新鲜空气一样,吸进人文素养,使我们健康、智慧、卓越。这是给生命奠基的过程。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谢谢同学们。
附文02
语文天生浪漫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同身受的低眉,是情到真处开怀的大笑;浪漫是与青春一同上路,比梦想走得更远;浪漫是用爱成就理想,用心托举希望;浪漫是一种永远年轻的生命的记号,是一个与浩渺时空中的一些人、一些事相遇的过程……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浪漫是一粒种子,把信念扎入地下,才可能将生命探向蓝天;浪漫是一棵大树,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做伴;浪漫是一道彩虹,汇集了地上的雨露,才能够凝成天上的锦绣……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相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节选自《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