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2 发散思维训练
警示名言
人若把自人框在必定的范畴内,就轻易限度了从彼的思维和格式。
——佚名
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要特意借助模糊材料。所谓模糊材料,是指无明显意旨,有多重含义,可作多层次、多角度、多向型思考的材料。材料是模糊的,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各不相同,观点却可以是明确的。
模糊材料常见于文艺作品,较典型的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它的神秘的微笑令人陶醉:她那微微斜视的柔和明亮的眼神,抿着的嘴角微微翘起,形成轻盈的笑靥。对微笑的含义,人们作了种种猜测。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中国文学作品,语言往往蕴含着无限的阐释,这就决定了思维方式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象外之象。
究其原因,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因此,西方的语言有形态变化,有时、数、性、格的限制;而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是靠意合而不是形合,连词、介词常常省略,词与词、句与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组织在一起。在古代,研究汉语的语法书几乎没有。古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跳跃,模糊性强。现代汉语仍然没有形态变化,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理解的灵活性减少了,靠语法分析的成分增加了。不过,现代汉语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和多义性依然存在,学习汉语,还得重视语感。
朦胧诗的理解,就是千差万别。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的解释,历来多分歧,如语文教材中的《锦瑟》。此外,就是人们熟知的《乐游原》,亦有不同的理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有人说,后两句可理解为“夕阳无限好,正是近黄昏”,可解读为“辉煌的赞叹”或“美好之留恋”。理由是,“只是”的古义无“只不过”一解,引申作为“可惜”明显不当。再说,李商隐为排遣心中的“不适”而登古原、观夕阳,如表现的是沉沦迟暮伤感的情绪,则失去了应有的情景义理。
然而,从语境语感上讲,“可惜近黄昏”似乎更自然,而以“正是”“正当”去解释总觉得别扭。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面对夕阳鲜红,既会多生恋意,也自然会惋惜“好景不长”。所以多数读者会赞同这样的说法:此诗“既包含个人迟暮之感伤,又象征大唐帝国的日落西山”。
在口语表达中,同一句话、同一个词,因为语调、音调不同,赋予它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产生种种不同的效果。以“好”字为例:
好。——语态平稳,表示可以、同意;
好!——语态干脆,表示赞成、欣赏;
好!!——语态亢奋,其意约等于“真棒”;
好?——语态迟疑,表示“好吗?”有疑问;
好?!——语态赌气,其意若曰:打住,让我想想;
好??——语态反感,约等于“好什么?”或“好什么好?”
因为汉字——汉语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弦外之音的。
以上说的是欣赏、阅读和听说含义模糊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样,讨论和写作,既提供模糊材料供学生讨论或写作,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有这样一则材料:
有一篮子葡萄,你先吃好的还是先吃差的?
有的同学说,先挑好的吃,否则,好的也会变得不新鲜,变成差的,其结果是始终吃的都是不好的葡萄。这就跟“靓女先嫁”的道理一样,“靓女”错过青春年华也会变得人老珠黄。国企的改造也是如此,不要等到严重资不抵债了再让其破产。
有的同学说,先吃差的,把希望留在最后。现实生活中不乏“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哲理。
有的同学说,先挑好的吃,剩下的全扔掉。因为吃好葡萄是一种享受,而吃坏葡萄则会拉肚子,得不偿失。生活,要讲究质量。联系到社会生产实际,要树立精品意识。海尔的老总张瑞敏,就亲自抡大锤,将不合格的产品砸掉。
还有的同学说,不分好坏,摸到哪颗吃哪颗。其理由是,前几种吃法都只是一种主观愿望,社会现实往往是别无选择,真正的强者要勇于面对现实。
这类讨论无所谓正确答案,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更多的时候,教师仅要求学生就模糊材料写一作文提纲,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信息,尽可能打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各个方面独创地设想,冲破一切程式、模式,训练发散思维。
附文01
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
佚名
上帝给了人类三个苹果。
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三个苹果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第一个是夏娃的苹果。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圣果,于是,就是这样一个苹果有了人类,当然这个苹果是不存在的。但正是这样一个虚假的苹果给了人类生命,给了人类文明,把一个新的时代创造在了人类面前。偷吃了一个苹果,西方人眼中的社会就有了根源,我们无法不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同样,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类社会来源于一个小小的苹果,而这第一个苹果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第二个苹果就是牛顿的苹果。牛顿的苹果同样也改变了这个世界,把西方人的科学文明带到了一个新的高点。牛顿的苹果就是这样奇特,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但是,苹果的秘密不在于它是否砸到了牛顿的头上,万有引力总是要被发现的,要是当初牛顿没有发现苹果的威力,说不定明天早上你从床上掉下来你也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是人类的文明。每个人都有牛顿一样的苹果,但牛顿的苹果给了人类“物理”这样一个学科,化学也好、数学也好,自然学科的各个子学科都要记住一个人——牛顿,与其记住牛顿这个人,我们不如记住牛顿的苹果。
第三个苹果就是乔布斯的苹果。乔布斯的苹果给了人类科技文明的一个果实,我们不能不承认西方人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以后,又给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如果说前两个苹果给予人类的是文明与科学上的圣果,那么乔布斯的果实就是物质上的。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就是乔布斯给了这个世界和人类无数商机,他的苹果并不是没有夏娃和牛顿的甜,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电脑,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乔布斯,电子产品的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是乔布斯给咬下的,他给我们咬下了一个新的时代。
西方人的三个苹果给了世界三个震撼,也给了人类三个不同的时代,这三个苹果是世界的,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产物,当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的时候,我们要记得,我们是生活在苹果的肩膀上。
第一个苹果给了夏娃:从夏娃摘下苹果的那一刻开始,人类从此就和苹果牢牢地维系在一起。驱动她的只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和逆反心态,却未想到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这种水果自此被符号化,代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叛离固定模式的努力。
第二个苹果给了牛顿,在人类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
第三个苹果给了乔布斯,让人们为这个苹果狂热,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已成为时髦的代名词,令世界上最早的家用笔记本电脑诞生,引领了一场触屏手机的革命。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于北京时间2011年10月5日辞世。
苹果董事会称“世界因他无限美好”。乔布斯之所以让世界膜拜,是因为他用一系列苹果产品,包括音乐播放器iPod、智能手机iPhone以及平板电脑iPad,对全球的消费电子产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苹果公司发布的新一代iPhone4S,也成为乔布斯留下的最后一个作品。乔布斯逝世前说:“对我来说,成为墓地里最富有的人并不重要,晚上临睡前能够说我这一天做了些美妙的事情,对我来说才是重要的。”
诱惑亚当与夏娃的苹果让我们来到世界,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让我们了解世界,被乔布斯咬了一口的苹果让我们体验世界。
(有删节)
附文02
我害怕阅读的人
简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害怕阅读的人。就像我们不知道冬天从哪天开始,只会感觉夜的黑越来越漫长。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时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我最引以为傲的论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书架上某本书里的某段文字,而且,还是不被荧光笔画线注记的那一段。
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让我明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高,懂孙子兵法的甘地。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习惯俯视一切。那自信从容,是这世上最好看的一张脸。
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很幸运:当众人拥抱孤独或被寂寞拥抱时,他们的生命却毫不封闭,不缺乏朋友的忠实、不缺少安慰者的温柔,甚至连互相较劲的对手,都不致匮乏。他们一翻开书,有时会因心有灵犀,而大声赞叹,有时又会因立场不同而陷入激辩,有时会获得劝导或慰藉。这一切毫无保留,又不带条件,是带亲情的爱情,是热恋中的友谊。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地支持着阅读的人。你看,书一打开,就成为一个拥抱的姿势。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毕生苦苦找寻的?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总是不知足。有人说,女人学会阅读,世界上才冒出妇女问题,也因为她们开始有了问题,女人更加读书。就连爱因斯坦,这个世界上智者中的最聪明者,临终前都曾说:“我看我自己,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找到一块光滑的小石头,就觉得开心。后来我才知道自己面对的,还有一片真理的大海,那没有尽头。”读书人总是低头看书,忙着浇灌自己的饥渴,他们让自己是敞开的桶子,随时准备装入更多、更多、更多。而我呢?手中抓住小石头,只为了无聊地打水漂而已。有个笑话这样说:人每天早上起床,只要强迫自己吞一只蟾蜍,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再害怕。我想,我快知道蟾蜍的味道了。
我害怕阅读的人。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我如此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的榜样是伟人,就算做不到,退一步也还是一个我远不及的成功者。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知道“无知”在小孩身上才可爱,而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人。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有智慧的人。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能避免我要经历的失败。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人总是聪明得太迟。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节选自《读写月报·高中版》)
温故知新
(一)
一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见字如面》,请来一些影视演员朗读名人书信,然后由嘉宾对背后的故事进行简单解读。其一经播出,点击量即达到几百万,好评如潮。
由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的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将个人情感体验和名篇佳作相结合,选用精美的文字,让嘉宾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人生故事,一经开播,便被网友盛赞为“一股清流”。
北京卫视《传承者》将“非遗传承”搬上了舞台,一经开播就受到了业界关注。
对这些文化类节目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的现象,你怎么看?
(二)
世界上最著名的杂志之一《生活》的办刊核心是“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见证伟大的事件;去端详穷人的面孔和伟人的手势;去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人群、丛林和月亮的影子;去看人的杰作——他的画作、高楼和发现;看墙后的,看房内的;看危险的;看男人爱的女人和孩子们;去看并享受快乐;去看并震撼;去看并领悟。”
请根据材料,联系社会现实,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
(三)
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一直延续到毛泽东的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使古诗词学习又被家长和老师们提到了台面上,不少家长呼吁学校重视并加强古诗词教学。但也有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背完大纲要求的篇目已经很累了,哪有精力学习课外古诗词?”
有学者说,这个节目不必过度拔高。超群的背诵能力是有值得欣赏之处,但在当今信息时代,良好的理解、分析和创作能力才更值得赞赏。
有老师说,学习古诗词,远不止是竞赛的敲门砖,不止是高考的必考点,不止是父母炫耀孩子的资本。我们应该让诗词——优秀的文化浸润我们的生活和心灵。
同学,可以谈谈你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