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 常识逆向思维
警示名言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
——佚名
常识逆向思维就是反常识的思维方法,这是在逆向思维中采用较普遍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让我们先看下边这段文字。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个性的人、立体的人,而不能视为单一的、千人一面的人,也不能视为园丁剪刀下的花木。我们不赞同把师生关系比作园丁与花木。园丁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花木,经常提着一把明晃晃、令人胆战心惊的大剪刀,专门修理出类拔萃者。一株树木患病,全体花木吃药,而且,那个药可能是虎狼药,有毒副作用。更有甚者,好端端自由自在的花木,偏偏用绳子绑来缠去,扎成龙啊、凤啊,甚至哈巴狗的模样,全然不顾花木自身的感受。
这是常识逆向思维的典型案例:园丁培育花木,这是常识;可是,“园丁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花木”,这更是常识呀。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归谬法”,即故意顺从错误的推理来演绎,从而让我们认识到“园丁”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逆向思维从事物的反面看问题,通常是以全新的、意想不到的视角去发现常识思维所看不到的东西。有人遭到不幸,要么长吁短叹,怨天尤人;要么精神坍塌,一蹶不振;要么咬牙切齿,鱼死网破。这都叫绝对,叫愚蠢,聪明一点的就应该做到心胸开阔,从不幸中找幸。
正反双方辩论时,反方就必须运用逆向思维。
某班组织了以“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为辩题的辩论会,正方论点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正方一辩在立论时陈述:“难道对方辩友从来没有钓过鱼?从来没有做过饭?从来没有爬过山?诚然,抓到鱼,享用美食,到达山的顶峰,这些结果很重要;但是相较于垂钓时的乐趣,做饭时聆听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攀登崎岖山路时与优美风景的美妙邂逅,哪儿还有必要计较结果呢?所以,我方认为,结果不如过程重要!”
如果你是反方一辩,现在需要你仿照正方辩词的修辞和句式特点,另选典型例子阐述己方观点,你会怎么陈述?
我们首先来分析正方辩词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难道对方辩友从来没有钓过鱼?从来没有做过饭?从来没有爬过山?”——反问、排比;“诚然,抓到鱼,享用美食,到达山的顶峰,这些结果很重要”——让步、与前文一一对应;“但是相较于垂钓时的乐趣,做饭时聆听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攀登崎岖山路时与优美风景的美妙邂逅,哪儿还有必要计较结果呢?”——转折、比喻、拟人、反问;“所以,我方认为,结果不如过程重要!”——结论式表达、否定。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回复:难道对方辩友从来没有赛过跑?从来没有考过试?从来没有弹过琴?诚然,一步步地向前奔跑,一丝不苟地思考分析作答,清晰地弹奏出一个又一个音符,这些过程很重要;但是相较于冲刺之后获得一个好名次,考试之后能有像水壶被灌满一样的充实收获,弹奏完成之后雷鸣般的掌声、热情相拥,哪儿还有必要计较过程昵?所以,我方认为,过程不如结果重要!
常识逆向思维运用于修辞,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反修辞常识的修辞方法,在现代歌词中也大放异彩。让我们一起欣赏这样一段主题曲词:
天上有个太阳,
水中有个月亮,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哪个更圆,哪个更亮?
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哪个更大,哪个更高?
下雪了,天晴了,
下雪别忘穿棉袄,
下雪了,天晴了,
天晴别忘戴草帽。
照常识看,这样的句法、这样的歌词,简直就是一堆废话,书上少见,我们也不会这样说话。但效果就是好,这首歌流传很广就是明证。
附文01
高考励志语,千万别跑偏
程应峰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高考励志标语也应运而生,并且顺理成章地挂上了墙头。
幽默机巧地说:“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直截了当地说:“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文艺范十足地说:“今朝灯火阑珊处何忧无友,他年折桂古蟾宫必定有君。”贴心暖心地说:“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成长。”
且不管这些标语口味重得如何,但这些标语产生的强大气场,就足以教人肯定,足以教人刮目。可以说,这些与传统励志语境大相径庭的标语,以其标新立异的个性,在看客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的反差更能够深入考生的心灵,更能够激励考生的斗志,更能够让考生不敢虚度年华、不敢懈怠岁月。
励志绝非坏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磨炼意志、振奋心志。但励志的手法如果过于“雷人”、过于“功利”——诸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等,如此这般一味在“励志”的名义下,片面渲染激烈竞争的人生氛围,过度放大高考的作用和功能,并因此将考生原本纯洁的心地搞得功利斑斑、杀气腾腾;或是以“励志”为由,灌输一些极端思想,如“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让一些看似理直气壮,细一琢磨却极不妥当,甚至是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释放和恣意泛滥的出口,这样的“励志”,是断然不可取的。
励,是磨炼,是振奋;志,是志愿,是心气。励志,就是在外在的激励下集中心思致力于某件事情、某种事业,以静心专注,摒绝其他与事无关的嗜好;励志,可以发掘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力量,让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并获得尊严和自信;励志,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励志,不是让弱者取代他人成为强者,而是将一个人或一群人从某种懈惰的状态中唤醒,焕发潜能,让弱者能与强者比肩,让强者更具实力和创造力。
励志,可以落实在奋斗故事上,也可以落实在励志用语上。高考冲刺前的励志,无疑更多的是落实在一些简捷的用语上,这些用语妥帖便罢,一旦失之偏颇,反而适得其反。从小处看,它会给考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长远看,它可能为考生形成不当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不良的导向作用,如果真是这样,该是多么令人不快的事情。
(节选自《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
附文02
国外教育为何从不崇尚“龟兔赛跑”
黄全愈
兔子比乌龟跑得快,这是不变的科学常识。孩子们只有认识到知识的永恒性,才会具备批判性思维,并增强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约在1992年年底,当我第一次读到理查德斯卡利的美国儿童读物《小兔子之书》时,我小小地吃了一惊。因为在书的末尾,我读到了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完全相反的内容:“乌龟总以为它们能在赛跑中击败兔子……但他们不可能做得到。”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更希望孩子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深刻的含义和哲学道理。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却更注重孩子们去学到兔子要比乌龟跑得快得多的科学知识。美国的不少机械设备,例如割草机,在其挡位变速的示意标志上,用两个箭头分别指着两个标志:一端是乌龟,另一端是兔子。
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但不应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之上,也不应把道德判断置于科学之上,更不应只重视道德教育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如果孩子们在他们最活跃的儿童时代,没能全面发展他们的兴趣和个性,以后就很难再补救过来了。道德教育在童年阶段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需要人们终生持之以恒地不断强化。
如果我们只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而忽略对孩子的科学常识教育,他们一方面会变得“少年老成”,另一方面,等到他们年纪大了,又会变得“老年无知”。忽略对知识的永恒性与伦理的局限性的教育,孩子将很难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节选自《作文与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