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2 从众逆向思维

单元2 从众逆向思维

警示名言

补短板不如发挥优势。

——佚名

从众逆向思维就是与众人、与大流逆反的思维。

《红楼梦》第七十回载,暮春时节,大观园中史湘云姐妹以柳絮为题,写各色小调。史湘云、贾探春、薛宝琴、林黛玉所咏之柳皆伤感颓唐,调子低沉。史湘云的《如梦令》,“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情调悲凉婉转。贾探春的《南柯子》,“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显然是她对封建家庭的颓势已无法换回的叹息。薛宝琴的《西江月》,“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众人评价,“声调悲壮”。林黛玉的《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措辞沉痛,情调悲伤至极。

总的说来,众姐妹的《柳絮词》情感哀伤,调子低沉。薛宝钗却与众不同。她说,上述《柳絮词》“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她写的《临江仙》“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承认封建大家庭即将没落的命运,也反对哀叹命运的“丧败”情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是踌躇满志,情调高昂。

由于薛宝钗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新意,所以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的好!”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同是写鹦鹉的两首诗:

鹦鹉

裴夷直

劝尔莫移禽鸟性,

翠毛红嘴任天真。

如今漫学人言巧,

解语终须累尔身。

见鹦鹉戏作

王安石

云木何时两翅翻,

玉笼金锁只烦冤。

直须强学人间语,

举世无人解鸟言。

img

同众多的写鹦鹉的文学作品相似,裴诗反对鹦鹉漫学人语,而应保持鸟的天性。王诗则一反写鹦鹉的常规,说因为世上无人懂得鸟的语言,鹦鹉只好勉强“学话”,将讽刺指向世人,表达自己无从施展抱负的慨叹。王诗“戏作”,反其意而为之,新意顿出。

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发现运用从众逆向思维的作文,用学生的作文作范文,效果特别好。比如,对气球的形态、功能进行联想,并且进行哲理的概括。在学生作文中,大都持贬义,如“只因腹中空虚,飞得越高,结局越惨”“离开了吹捧,就无法生活”“头脑发胀时,便会飘飘然;胸怀狭窄时,就会一蹶不振”。但是,也有同学以独到的眼光赞美气球:“柔弱的身体,坚强的性格,明知将会粉身碎骨,也要冲向高处。”显而易见,后者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

附文01

比尔·盖茨的礼物

佚名

img

亲爱的同学们:

1992年的某个周四的下午,比尔·盖茨来到纽约的一所小学,看望那里的师生,并且给全体小学生做了一场励志报告。临走时,盖茨表示,自己会在某个周四的下午再次来学校看望大家,如果到时发现谁的课桌收拾得最整洁、最有条理性,谁就将获得他免费赠送的一部个人电脑,电脑在当时还非常昂贵和稀有,大家自然都希望能得到。

因此当盖茨走后,每逢周四的下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课桌收拾得整整齐齐,因为这是盖茨承诺来访的时间,而其他时候则不愿意动手收拾。有一个学生却觉得盖茨有可能在周四的上午就来,于是,每个周四的上午他就开始动手收拾课桌。

之后,他又觉得,盖茨也许会在除周四之外的其他日子来访,于是他又决定每天都要收拾一次课桌,可是每次收拾后不久,桌子便又乱了,他想,如果刚好这个时候盖茨恰巧来了,那么自己之前付出的劳动和坚持岂不是白费了。于是,他又决定,必须要让自己的课桌每时每刻都保持整洁,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可遗憾的是,盖茨此后却一直也没能再来,其他同学早就忘记了要继续收拾课桌,这个学生却因此养成了一个随时保持整洁的习惯,并且从此学会了做事一定要有条理性和坚持性,这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受益颇丰。

多年后,他终于再次见到盖茨,但这次见面,盖茨并不是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送他一台电脑,而是来送他一件更大的礼物——用2.4亿美元购买他公司1.6%的股权,这还是因为他感激当年盖茨对他的无形影响而做出的让步。他就是创立脸谱网、世界第一社交网站的马克·扎克伯格。

事实上,每个人都不乏成功的遗传基因、成功的内在素质、成功的瞬间表现。就多数人来讲,唯一缺乏的是把“优秀”变成行为习惯、生活常态,没有把“优秀的习惯”变成行为习惯、生活常态,没有用“优秀的习惯”养成“成功的自我”。

古罗马哲学家西刘斯说过:“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须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序,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把优秀变成习惯,就是从细小习惯里日积月累地逐步塑造自己的优秀品质,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入手,关注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理智掌控自己的意念和心态,随时随地表现自己的优秀潜质,使优秀行为习以为常,让优秀品质凝固下来,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源源不断地聚积正能量,激情饱满,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一番事业。

习惯是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富有成就的人就依靠他们自己的习惯、智慧加能力取得成功。持之以恒地去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命运将带给我们的是事业崭新的境界和天地。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习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思考、耐性、韧性、宽容、识人、严格、仔细、体能、饮食等。什么样的习惯才是优秀的?优秀的习惯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优秀的习惯怎么来的?对一个人的人生具有怎样的影响?一个人如何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培养优秀的习惯?习惯是一个人思维和行动的真正领导者,从小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能踏上成功的列车。

优秀的习惯是成功的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好习惯是成功者的通行证,坏习惯是失败者的墓志铭。

谢谢大家!

(节选自《演讲与口才》)

附文02

“娘炮”之风当休矣

辛识平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

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这些“娘炮”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

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热捧“小鲜肉”和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

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

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一些人的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是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img

(节选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