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3 唯权威逆向思维
警示名言
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只唯实。
——刘健康
唯权威逆向思维,就是不能认为凡是权威说的都是对的,不能凡是权威指示的都始终不渝地照办。
谈到唯权威逆向思维,我们想到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在指挥演奏时,他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喝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屈从于权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则不然,因此,他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
面对权威,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要相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尊重他人的意见,但要有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比两位竞争者,小泽征尔有勇有谋,不畏权威,最终摘取桂冠,当属实至名归。
中小学生,没有形成思维定式,“初生牛犊不怕虎”,往往敢于挑战权威,如下面这位。
2009年1月7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在重庆八中演讲。一位学生提问:“杨爷爷,你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评价很高。可是,你是否知道,在当今中国,学生最苦。小学生苦,初中生更苦,高中生苦上加苦,高三学生更是苦不堪言。这样的苦读,对于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
礼貌而又有挑战性的提问,获得了在场学生和记者热烈的掌声。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逆向思维,表达了与杨振宁院士不同的观点。在这次提问中,用了递进关系的排比句,一连六个“苦”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学生读书之“苦”。
对于学生,教师可以说是权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陶行知先生受业于杜威,杜威说:“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却说:“社会即学校。”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而陶行知却说:“生活即教育。”逆向思维,立刻使人耳目一新,顿觉含义扩展,意境高远。因此,杜威说,陶行知是我的学生,见解却比我高过千倍。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尤其是教科书,也可以说是权威,但教材的某些观点还是可以探讨的。
比如,在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后,启发学生思考:“本文说明了人处逆境利于成长,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这在一定的条件下固然有它的道理,然而它绝非是一条普遍真理。我们若从它的反面作一番逆向思维,可以想到些什么呢?”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便有学生争着发言了。有的说:“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能使人有所作为,但顺境更有利于成才,成才的机遇更多。如同行船,逆水行船只要努力撑当然可以到达目的地,然而如果是顺水行船再加上自己努力,前进的速度则更快。”有的说:“国无忧患易遭灭亡不合乎现实,我国这些年发展这么快,其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其二是因为没有外患。如果天天打仗,就不可能有发展。”显然,通过这样的一番思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开启了学生的思路,有效地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认识,何乐而不为?
再如,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不耐烦”了,她看到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走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显然,在大师的笔下,鸭妈妈并不是一个死心塌地爱着自己孵出的这个“异类”的伟大母亲。而教材根本无视原作对鸭妈妈这一角色的定位,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或许,改写者的初衷是好的,不愿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种种苦难,但是,苦难是这样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们,我们不直面它,又怎能迎击它?
为了保持思维的活力,就要时刻警惕权威定式的干扰。人们尊重权威,但绝不应该把他们的思维结论当作永恒的绝对真理而束缚自己的独立创新。
附文01
由举一反三到“举三反一”
韩吉旺
“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即四个字:“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的目的。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
“举一”的“一”,还指语言学习的局促性: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室、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每学期只凭一本教材、在一个教室中、在一个语言导师指导下、一班的四五十个学生一起学语言。一本教材就“典范”地代表了所有语言,一个群体四五十个学生就代表了整个生活,一个教师就是语言的唯一导师。
“举一”,讲究甚解、深解,不厌其深透、不厌其细微,一篇文章讲它三四课时不在话下。“举一”的目的在于“反三”,让学生通过此“例子”,看语言怎么用。“举一”是数量少,“反三”是数量多。每学期最多30篇文章,一年也就60篇,中学6年最多也就360篇。试图通过360个例子的学习,让学生“繁衍”远远超出360篇的言语。因此,“举一反三”的妙谛就在于“以少胜多”。
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学、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这种总体思路,有成效,但不大,几十年中国语文教育一直在“少慢差费”中徘徊,与此大有关联。
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进一步说,语言学习,不是仅凭一本教材、在一个封闭的教室中、在一个语言教师的“苦心调教”下、反复把玩几十篇文章,所能根本奏效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一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水”等,两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何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高?他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更不讲究什么“深细透”的方法,他是在一个小社会中,在与众人的交往中,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言语“例子”!以平均每天听100句话计算,每句10字,每天就是1 000字,一年即36.5万字,两年即73万字!就是说,孩子学会口语,等于两年“读”(用耳)了五六部长篇小说!学书面语,中学6年教材才多少字!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绝非“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新语文,总体思路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交往”)的汪洋大海!
(节选自《小学教学研究》)
附文02
熟难生巧
王院华
九百年前,卖油翁的一句戏言“无他,但手熟尔”,经欧阳修的生花妙笔一渲染,竟被初出茅庐的生手们奉为金科玉律。
但“熟”与“巧”真是因果吗?
其实不然。
“熟”是熟练,是机械式的重复,是没有科技含量的简单劳动,它像一道围墙,遮挡了人们探寻的目光。
驴子在磨道里拉磨,一圈又一圈,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它一生都被囚禁在狭小的磨坊里,技艺再精熟,驴子也永远无法变成麒麟。
青蛙在一潭井水里蹦来跳去,它看到的始终是熟悉的一方天空;类人猿从生活了几万年的树上爬下来,放弃了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却渐渐演变成了万物之灵的人类。
老师对学生说:熟能生巧。于是,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了“解题机器”,但他们对社会与人生一无所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放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从1977年至2017年40年间,没有一位“高考状元”成为学术、商业、政治等方面的顶尖人才。“熟”已经够多了,“巧”又在哪里?
事实上熟练产生惰性。科学研究证明,当人们长期重复一些不用动脑就能很熟练的工作时,大脑就会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这样,因缺乏刺激便难以迸发灵感的火花。
而“巧”是聪明,是灵性,是匠心独运,如一根火柴,点燃了创新的希望之光。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两个泥水匠同样在工地上砌墙,一个人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前一天的工作,另一个却在想,“我是在建筑一座人生的高楼大厦”,于是边干活边钻研设计知识。十年后,不断重复的那个人仍然是泥水匠,而那个用“巧力”的则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厨师做不出饭;但再好的米,如果天天用同样的程序,做同样的饭,也会令人生厌。
人满为患的现代社会并不缺少熟练的技术工,却最需要求新求变、独当一面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说,“熟”只是照葫芦画瓢,“巧”却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熟练只能产生匠人,而不能产生大师。“熟”的流水线上只会制造同一模式的产品,而“巧”的天空却能尽情展现绚丽壮美的智慧之虹。
因此,熟能生巧只是感性的朴素愿望,而熟难生巧才是理性的实践真知。
(节选自《格言》)
温故知新
(一)
班会课上,老师讲解木桶理论,即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由此引导同学正视自己的薄弱学科和各门学科的薄弱点,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不少同学对此表示赞同,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强化自身的优势,发挥长处,这样才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二)
近期,学校图书馆根据学生借阅记录,统计出了一学年最受同学欢迎的图书榜,位居前十的书籍除外国小说《苏菲的世界》外,多是当代幻想小说、悬疑小说,如《龙族》《十宗罪前传》等。对此,老师认为同学们的主流阅读趋向浅俗化,而有的同学却说:“高中学业这么繁重,把作业完成已经很疲惫了,看点儿休闲书有什么错?”
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三)
2017年高考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说:“我觉得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但是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
甘肃高考学生魏祥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出生后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更不幸的是,下岗多年的爸爸早逝。但十二年来,他竭尽全力,克服身体残障,刻苦求学,2017年以648分的高考成绩考上清华大学。
对于熊轩昂的观点,有人赞同,寒门难出贵子。也有人不赞同,认为寒门也能出贵子,只要努力,且以魏祥为例证。
请根据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