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 收敛思维的比较性
警示名言
运用思维的比较性,有助于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佚名
收敛思维的比较性,就是确定一个目标,在现有达到目标的几种途径、方案、措施中,通过比较,寻找一个较合适的途径、方案和措施。
一位女主持人走上舞台时,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倒了,观众席上立刻传出一阵哄笑声。怎么办?这位主持人的头脑中迅即闪现一连串应急方法:
躺着不动,假装晕倒;
爬起来,退到后台,要求换一位主持人;
站起来,向观众道歉;
站起来,向观众解释摔倒的原因;
站起来,当什么事也没发生,按原定方案继续主持节目。
最后,这位主持人采用的应急方法是:站起来,面对观众,大声说道:“我刚才是为热心的观众所倾倒!”
观众席上的哄笑声立即为掌声所代替。
主持人反应敏捷,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选择较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体现了收敛思维的比较性。
当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杂志堆在你面前,你用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较好的杂志?
让我们先界定一下“好杂志”的概念。显然,每个人的取向和品位是不同的,对“好杂志”的评价标准也有差异,但大致的标准还是存在的,那就是为读者大众所接受、销量高、影响大,同时也赚钱的杂志。
挑选杂志的办法有很多,如看封面、看标题、看主办者、看主打文章和专栏文章,看撰稿人是否著名。还有一种俏皮的说法是:看你在急着如厕时的第一选择。
但也许最简便也最有效的办法是:看杂志上刊登的广告,你会发现,在印刷精美、价格较贵、颇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刊登的往往是国际国内最著名的大公司的广告或是一些名牌产品的广告,这些广告制作精良、美轮美奂,有时你甚至无法把它们与杂志内容区分开。好的杂志、好的广告、好的公司或产品,从这个小例子上就可以发现马太效应。
还有一些杂志,也许销量不大,但由于具有高档次、权威性而受到广告商的青睐(如一些经济类刊物),也会刊登精美的大广告。注意:由于目标群众不同,广告也不同,很少有香水、化妆品、女人服饰之类,多是新型办公用品、名品轿车和豪华住宅等。这类杂志成功地使自己成为一种“身份”“品位”的象征,不啻在告诉人们:这是专门为少数“精英”人士服务的。
再来看大量充斥市场的趣味恶俗、品位低下的杂志。你会发现,上面的广告不但杂乱无章、五花八门,而且所宣传的产品也往往值得怀疑。如果你翻开一本杂志,首先看到的是治疗癌症或脚气的神奇药物,然后是“快速致富”的信息,接下来一页是某“风水大师”为你测定吉凶祸福,那么你可以把它扔在一边了,这一定是本垃圾杂志。
因此,根据杂志刊登的广告判断杂志的档次和品位不失为比较可靠的方法。
创新的过程一般都从发散思维开始,但发散思维并不都是正确的、最佳的,因而又必须进一步加以分析和比较。据说古代京城画院,曾用“深山藏古寺”这一诗句来考应试的画师。结果有的考生画成深山里林木环抱,中间有一座寺庙;有的画的是密林深处露出寺庙的一角;也有的画了林木上空高高地飘着一幅幡等。但这些画均未被选中,因为都没有抓住一个“藏”字。既要让人看出有古寺,又要“藏”,这是一对矛盾。有一位画家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他的画,山峦起伏,林深树密,在画上找不到寺庙,但在山间小道上可以看到有一个小和尚挑水上山。比较其他画师,显然,这位画家的想象新奇而又合乎要求。
宋代著名才子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情趣相投,经常唱和酬答,结伴游玩。一次,四人游一寺院,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句的最后一字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四人便商议要为这个字补缺。
苏轼才思敏捷,稍加思索,率先吟道:“林花著雨胭脂润。”黄庭坚则吟:“林花著雨胭脂老。”秦观紧接着说道:“还是‘林花著雨胭脂嫩’为妙。”佛印修行到家,缓缓念出“林花著雨胭脂落”的诗句。
所补的这四个字,孰优孰劣,四人争得面红耳赤,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寺院老方丈见状,急忙找到原诗查对,原来最后一字为“湿”,四人面面相觑。仔细玩味,觉得还是“湿”字更好。一个“湿”字,将“润”的形象、“老”的衰情、“嫩”的色质、“落”的姿态都包容了,熔形、情、色、态于一炉,将“林花著雨”的意境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四人无不叹服杜甫观察事物的细致,遣词炼字的匠心。
由此可见,要表达一个意思,可选用的词不止一个。通过反复地推敲、琢磨,找出表意最准、最生动形象的那个字或词,这便是这则趣闻给我们的启示。
附文01
蔷薇的启示
张玉庭
一
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
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天!花中有刺!”
第三个却眼睛一亮:“不,应当说刺中有花。”
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嘛,是个乐观主义者。
那么您呢?您是哪一个?
二
路边的蔷薇热烈地开着,三个人走了过来,入迷地看着。
第一个欣喜若狂,伸手就摘,结果手被刺出鲜血。
第二个见此情景,赶紧缩回了正想摘花的手。
第三个则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把其中最漂亮的那一朵摘了下来。
当晚,三个人都做了个梦:第一个人被梦中的刺吓得大喊救命,第二个人对着梦中的蔷薇无奈地叹着气,第三个人则被花的明媚簇拥着,在梦中,他听到了蔷薇的笑声。
三
第一个回答:“是可怕的刺!”
第二个回答:“是美丽的花!”
第三个回答:“我想,我们应当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
多年之后,前两个学生都无所作为,唯有第三个学生以其突出的成就远近闻名。
三个步行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蔷薇,表现了不同的态度。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赞赏第三个步行者,因为他拥有乐观的态度、谨慎的方法和远大的抱负。这里运用的就是收敛思维。
“蔷薇”启示我们不要因为它的尖刺而放弃摘取美丽,让我们巧妙地摘下生命中那朵心爱的蔷薇吧!
(节选自《少年读者》)
附文02
清晰你的人生目标
崔修建
哈佛大学的一个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曾经对数百名智力、家庭、学历、生活环境等综合条件相差无几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关于人生目标明确度与长度的统计结果如下:
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60%的人有模糊的人生目标;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人生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人生目标。
25年后,该课题组对当年接受问卷调查的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当前的生活状况,与他们当年的人生目标调查情形联系极为密切,密切得颇为耐人寻味。
当年占3%的人生目标清晰而远大者,在随后的25年中,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其中有的还遭遇过令人难以想象的人生挫折,但每个人都不曾改变过自己当初的人生目标,他们朝着自己年轻时选定的人生目标奋斗不止。结果,他们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当年占10%的那些人生目标清晰却短暂的人,各自经过一番努力拼搏后,大都拥有了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如教授、医生、工程师、部门经理等,他们如今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事业和生活状况都在稳步上升。
当年占60%的人生目标模糊者,他们在后来的日子里大都没有进取的动力,喜欢随遇而安,虽然大多数人都拥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大多较为平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可言。
而剩下那27%的当年没有什么人生目标的人,25年后几乎不约而同地沉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许多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窘迫,情绪低落,常常自怨自艾,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主持这一课题研究的比尔·坎贝斯博士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深切地总结道:“其实,有些问题非常简单,赢得人生的辉煌,最重要的便是拥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那些旗帜一样飘扬在每个人生命旅途中的目标,越是远大而清晰,越能够激发人们奋斗的热情,越能够促使人们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潜力。”
是的,无论是眺望历史,还是打量现实,我们都会十分容易地发现:那些业绩卓然的成功者,原本综合素质与众人并无多少明显的差异,只是他们因心中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有了梦想热烈的召唤,从而有了顽强拼搏的激情,有了不断进取的坚韧,有了虽经坎坷依然坚定向前的执着。最终,他们才拥有了令人羡慕的骄傲人生。
(节选自《谁都可以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