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2 收敛思维的综合性
警示名言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宋叔和
收敛思维的综合性,就是把各种意见经过我们头脑的加工,比较其中的异同,最后得出一种综合的结论。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于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并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苏格拉底不愧为智慧大师,因为选摘麦穗与择偶确实有相似之处。第一个弟子显得轻率随意,自然会遗憾终生。第二个弟子过于谨慎挑剔,错过择优良机。比较而言,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他的选择理智而较完美。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不是拼凑、杂烩,也不是调和折中。综合创新虽然要以局部创新为前提,但它不是局部创新的算术和,而是对局部创新的扬弃,是变片面的改进为比较全面的改进,是变局部的合理性为总体或全面的合理性。
举一个典型的案例。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京城汴梁曾发生一场大火,一夜之间,整个皇宫的楼台殿阁被大火烧成一片废墟。灾后的修复,朝中众大臣莫不认为这是一项耗资巨大、旷日持久的工程。宋真宗命晋园公丁渭任修葺吏,主持修复皇宫的工程。有大臣建议,为减少建筑材料运输量,可在宫前取土,完工后将瓦砾灰壤回填,木砖料等用车马运输。还有大臣建议,为减少运输费用,应开挖一段河道,用船运建筑材料。丁渭综合各方意见,首先下令挖宫前的大街取土,不几天大街就成了一条宽大的水渠。他又下令将汴水引入水渠,用竹木筏和船运输建筑材料。皇宫修复后,又将瓦砾灰壤填入沟中,“变为街衙”。结果,不仅“省费以万亿计”,而且还大大地加快了工程进度。他这“一举而三役济”的施工方案,就是吸收了各方的合理之处,因而功德圆满。
收敛思维的综合性就是这样吸收了各个方案的长处。
更多的时候,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运用。即先进行发散思维,越少限制越好,越充分越好。然后,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从若干种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佳的方案,同时注意将其他方案中的优点补充进来,加以完善,围绕这个最佳方案进行创造,效果自然更好。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对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子很多。在语文练习中,造句是发散思维,填空是收敛思维;在数学中,因式分解是发散思维,四则运算是收敛思维;在建筑中,设计是发散思维,施工则是收敛思维;在医学中,诊断是发散思维,治疗是收敛思维;在领导科学中,调查是发散思维,研究是收敛思维。
为训练学生收敛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警察与赞美诗》时,让学生设计结尾,然后与原作比较,看看哪个更好。同学们设计了很多方案。
甲:……一个穿皮大衣的警察竖着衣领,一边抱怨着天气的寒冷,一边在广场上踱步。突然他发现一个男人倒毙在雪地之中,从单薄的衣着看来显然是冻死的。这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苏比。
乙:……苏比找到了那个皮货商,请求给自己一份工作,皮货商把苏比带到自己的马车夫面前,说道:“如果你不降低你的要价,我就雇这个人代替你。”那人迟疑了一下,说:“就35元一个月吧。”皮货商又问苏比:“你能要更低的工钱吗?”苏比想了想,答道:“30元。”那人擦了擦额前的汗珠,咬牙说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20元。”苏比看着皮货商得意的眼神,知道不能再和那个人较劲儿了,只好重新寻找出路。几个星期后,苏比在布莱克威尔岛遇到了那位竞争对手。他们成了同路人。
丙:优美、圣洁的赞美诗荡涤了苏比的灵魂,他要重新赢得生活中的“玫瑰”、雄心……让赞美诗成为他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苏比躺在长椅上安然睡去,他要睡个好觉,以便明天开始崭新的生活。
丁:苏比被赞美诗吸引,走进教堂,成了该教堂的第100万个祷告者。神父赐给他一袋礼品。打开一看,苏比发现那竟是他梦寐以求的钞票。正在苏比兴奋难耐,哒哒地数着这上帝的恩赐,决心改邪归正时,警察出现了,以“财产来历不明罪”把他送进了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听完这些方案,让学生进行讨论、辨析。同学们认识到:甲主题不及原文深刻;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但与原作主题不一致;丙强调宗教的感化作用,符合作家的思想实际,但失去了原作的讽刺意味与批判性,在艺术风格上不协调;丁为了巨额金钱才决心改邪归正,削弱了主题的批判力度。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原作结尾效果是最好的,它仿佛是同学们方案的筛选、智慧的累加。这种先发散、再比较选择的办法,发展了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
附文01
复旦“门萨女神”自述成长史
金姬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在2014年新年献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在2013年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四位复旦学子以其优异成绩和全面发展向全社会传递了勤勉好学、追求卓越的正能量。”张安琪就是其中之一,也因为这次颁奖典礼而“一举成名天下知”。
平心而论,即便张安琪不是身高1.78米的“90后”美女,她的履历也已经羡煞旁人:作为复旦大学2010级材料科学系材料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她成绩排名年级第一,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5篇,最高影响因子7.79),获全国大学生创新计划、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莙政、望道等研究资助。
除了“学术达人”的光环,张安琪还打破了“好学生书呆子”和“成绩好的女孩不漂亮”的传统模式——她是上海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教师、高智商国际组织“门萨俱乐部”会员和专业模特。尤其当部分媒体将她相册里的一些生活照放到网上之后,网友们真心跪了,“美女学霸”和“门萨女神”的称呼铺天盖地。“对于无端的炒作,我非常失望。”为此,张安琪的手机大部分时间处于关机状态,对于媒体的采访要求也一律婉拒。
青岛小嫚初长成
当年张安琪的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邹欣对张安琪印象非常深刻。“我对她现在的出名并不感到奇怪,我很早以前就经常对周围的人提到这个孩子。”在青岛二中执教19年的邹老师告诉《新民周刊》,“这是一个非常聪明又非常勤奋的学生”。
张安琪的父母都是高中老师,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女儿的独立性。小时候妈妈经常告诉她:“你是这个家庭的三分之一,就应该干三分之一的活。”所以她从小就会做饭洗衣缝纫,习惯自己解决各种困难。在学习方面,父母并没有给独生女太多压力。她说:“我的妈妈在我小时候就致力于培养我对读书的热爱,并尽全力满足我大量看书的渴求,所以这种习惯延续至今。”邹老师表示,张安琪的学习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上游,各科成绩都不错,但高一和高二时并不拔尖,主要是当时她没有全力以赴抓成绩。“她是到了高三才突然加速的。”邹老师说,高三开始,张安琪基本上每天做完一本习题册。“每天从早到晚,从不间断。这需要很大的毅力。”
在邹老师看来,张安琪是个有能力、有目标,只要想干就会坚持到最后的孩子。高三时,张安琪提出想参加一次学校的运动会,因为高一高二都没有参加过,所以她想实现一次对自我的突破,报名参加了800米跑。“我们开始都觉得,她瘦高的身板跑800米很可能坚持不下来,没想到她那段时间天天去锻炼,最后不仅跑下来了,还拿了奖。”邹欣说。
潜心科研的女学者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成立了复旦学院,每年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包括留学生)按专业录取后首先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然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而从2008年开始的“启航”项目,就是校方鼓励大一新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这让张安琪有了在本科期间就成为“学者”的可能。
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徐雷老师说:“张安琪在大一的时候已经看完1 000篇SCI期刊文献,堪比大部分优秀本科生大学四年,甚至研究生的文献阅读量,可见她的用功。”正如篮球飞人科比知道每天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学术之路注定是布满荆棘的艰难旅途。张安琪加入陈教授课题组的头两年,她把大多数时间都投在科研上,却没有任何成果发表。“此时,许多同学正活跃在学生会和社团当中,他们的付出立竿见影,很快就晋升到了主席、部长。数次与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擦肩而过后,我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我到底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名字写在SCI论文上?如果这些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会不会已经硕果累累了?更重要的是,难道我真的要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奋战在做实验、写论文、改论文、投稿、被退稿的循环之中吗?虽然有这些顾虑,但我并没有放弃的念头。”她骨子里是一个不甘平淡、享受挑战的人。既然是自己决定要走的路,那么跪着也要走完。
在逐字逐句修改了十几遍论文之后,张安琪初步掌握了纳米科学合成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后,这篇综述发表在了聚合物顶级SCI期刊上。此后,她写的论文几乎都可以一次通过导师的审查。她也感慨道:“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除了自身的兴趣之外,科研工作对我的巨大吸引力,皆源于此。”
多种角色,多彩人生
张安琪是如何在19岁就当上新东方托福老师的呢?这可能要感谢她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
青岛二中的图书馆有一大架子英文原版图书。“像《巴黎圣母院》《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虽然我早就看过中文版,但是原著的感觉截然不同。我天天抱着这些书看,甚至上课的时候也装模作样偶尔抬头看看老师,继而低头继续看书。”张安琪看书的速度极快,很多时候一天就可以结束两本。直到高二结束,一大架子书全部搞定。“当时班上不少同学在准备出国留学考试,单词量很吓人,不过我倒是乐得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体会故事主角们的喜怒哀乐。”
从大二起,张安琪成了国家认证翻译,从事中英双向交替传译和笔译工作。她也得到了去新东方教托福的机会,但大多数学生都比她年纪大,如何镇得住全场?为了锻炼讲台上的气势和激情,她每天中午站在教学楼下练习演讲。这种“不要脸”的精神收效极佳,她在最后的试讲中成功打动了评审委员会,从此走上讲台,并成为首个在学生评教中获得满分的教师。过去两年,张安琪累计面授学生数千人,授课班级最大规模在200人以上,学生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
在张安琪的履历上,提到她是“门萨俱乐部的会员,数次担任门萨入会测试主考官、年会主持人等,结识了不同年龄的朋友”。至于履历上提到的“5年专业模特经历”,她对此不愿多说。据青岛二中的一位同学透露,张安琪曾被星探看中,但之后就拒绝了对方。
如今的张安琪还有一个学期就要本科毕业。“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沉稳的心态和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会始终保持初衷。我毕业之后要出国留学,虽然现在再有什么科研成果也不能用来申请了,但是剩下的半年多我还是要继续做研究,只为追求科学的梦想。”
(节选自《新民周刊》)
附文02
家园落日
莫怀戚
很久以来,我都有这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的许多地方,见过的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黏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田野之上的落日,说起它就想起庄稼和回家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舔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上走进了太阳。马驼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就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上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她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都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温故知新
(一)
在达沃斯论坛上,习近平引用狄更斯的名句来描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如此充满矛盾的时代,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北大教授戴锦华说:“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
马海洋博客:“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地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人民日报》:“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
请根据材料,比较上述三种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二)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他认为四大名著及一些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阅读。应该把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应更加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
秦春华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中国家喻户晓,他自己也从小听着长大。然而,《水浒传》满是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着阴谋诡计,孩子不辨是非,易受影响。再从教育角度看,《红楼梦》揭示世情人生,又有不少关于性的描写,似乎也不利于儿童阅读。至于《西游记》,各类神仙妖魔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理应最适合孩子阅读;但《西游记》讲佛法和人生,又远非孩子所能理解。
有网友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名著之于孩子来说,并不一定要全方位理解和深读,可以先进行浅层次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孩子自会别有心得。略高于当前认知水平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永远停留在漫画、绘本、童话的程度难以让孩子的心智有所提升。
还有网友认为,“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孩子当然可以读。不过,最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阅读。比如,介绍作者,讲述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阅读“四大名著”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种观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
雕塑家吴为山说,什么是雕塑?雕的过程是一个减的过程,是做减法,从外向里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塑的过程就是加法,不断从里面向外面加,是一种加法,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所以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
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