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不知不觉已是讲授“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第八个年头,当一件事情从兴趣变成专业,再变成事业的时候,就总想为了让它变得更好而做更多的事。这些年,为了充实课堂,先后阅读了国内外十余本教材及几十部著作。同时围绕着“社会心理学”课程建设作了一些努力,陆续完成了双语课程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课建设(含公众号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研)等,这许多资料积累着,编一本教材就势在必行。
正如人类的社会行为是以互相关联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的,单独、孤立地呈现各个章节的主体,则只能提供一些支离破碎的见解。共同的概念、维度以及原则才是所有社会行为的基础。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让学生清楚以整合的途径探讨社会心理学将使他们受益匪浅。无论是从知识的完整掌握还是从考研的应试角度而言,学习和记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当材料的不同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时,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掌握以及记忆更多的材料。
本书编者认真比对了国内外多本知名同类教材,尝试站在各自不同视角(社会认知、社会学习、进化心理学)勾勒出整合的理论框架,最终形成“互动中的目标”。本书线索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行为的目标导向特征。首先强调社会反应是目标导向的。目标本身难以用言语表达,甚至难以觉察,但当人们服从权威人物、获得某人的认同、确认自我形象或获取社会地位都是出于某种目标才这样做的。在本书第一章中,会描述日常目标是如何源于基本的社会动机的,如建立社会纽带、吸引配偶以及理解自己与他人。在第二章中,会检视目标是如何运作的。
第二,个人-情境交互作用。为了完全理解社会行为发生的原因,需要考虑个人的不同方面是如何与他所处的情境产生交互作用的。个体内部的特征,如态度、特质、期望、归因、心境、目标以及情绪都会与情境特征产生交互作用以共同影响社会行为。本书将注重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互相影响。
近20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从认知视角探讨人们加工社会情境信息的方式。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和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协同工作,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本书将部分研究精华交织编入书中,采用联结视角:认知、文化和进化是如何使社会心理学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联结心理学的不同领域(认知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行为科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和动物学)的关系。
本书的内容安排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目标与重点。打破传统,在每个三级标题下设置教学目标与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在初次阅读时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在复习时可以快速掌握内容要点。
二是学以致用。探讨某一特定的实验发现或系列发现是如何与现实中的问题建立联系的。将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巩固并扩展所学知识。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特点。
三是案例导入。筛选典型案例,尤其注重真实事件案例的选择。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尽量采用近期发生的、引发讨论较多、影响范围较广的案例。突出了教材的时效性特点。
四是重点概念。将重点概念进行提炼,有利于学生在初学时抓住要点;复习时作为关键词帮助学生快速串联本节重点内容。突出了教材工具性的特点。
五是要点回顾。在章节的最后部分,将本章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梳理,包括主要概念、复习思考题、本章知识要点及参考书目等。
六是小调查。在配套在线开放课程中布置课后小组调研作业,使学生将自己与“小调查”专栏中的概念联系起来。小调查中设计的问题不仅强调社会心理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突出了教材的应用性特点。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特别要感谢我的学生们,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案例充实文稿并对全书文字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各章具体执行情况是:第一章,李笑凡;第二章,王熠铭;第三章,郭淦;第四章,谢志强;第五章,牛智欣;第六章,王一涵;第七章,周越;第八章,王熠铭;第九章,郭淦。全书由王晶统筹与统稿、修改。郭淦、王熠铭对全书的英文人名和文献进行了统一修订和整理。
本书完稿后虽几经修改与完善,仍难免百密一疏,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王 晶
2019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