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重点概念
社会认知、表情、仪表、自动化信息加工、控制性信息加工、图式、角色图式、自我图式、事件图式、认知偏见、光环效应、积极偏见、类化原则、首因效应、相似假定作用、隐含人格理论、一致性规则、归因、基本归因偏差。
复习思考
1.社会认知有哪些特征?社会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有哪两种类型,其区别是什么?
2.请简述社会认知中的常见图式。
3.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主体因素有哪些?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对象因素有哪些?哪些情境因素会影响社会认知过程?
5.请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6.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些?其内容是什么?
本章要点
1.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外在特征的认知、对认知客体内在特征的推理与判断以及对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推断。
2.社会认知研究所涵盖的基本范围包括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3.社会认知具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特征:一是互动性;二是间接性;三是完形特征。
4.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假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前提是“朴素的科学家”假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中“朴素的科学家”假设开始向“认知吝啬者”假设转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的研究假设再次发生转变,认为人是“目标明确的策略家”。
5.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动化信息加工,它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心理资源;另一种是控制性信息加工,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和结论。
6.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认知主体、认知客体(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7.印象组织了人们关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特征的认知成果,它所反映的应该是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
8.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较早开始研究普通人为什么进行归因,以及如何归因的问题。
推荐书目
1.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艾里奥特·阿龙森.社会性动物[M].郑日昌,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艾德·凯勒,琼·贝利.影响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