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惰化

二、社会惰化

在讨论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时,个人的努力(跑的速度、测验成绩等)都将得到评价。这种被评价的可能性是解释社会促进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群体中的成员不能被单独评估,个体感受不到这种压力,情况又会如何?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这种情形下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社会惰化。

(一)社会惰化的含义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林格曼最早发现了社会惰化现象,他发现人们一起拉绳子时的平均拉力比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要小。随着人数增加,每个人付出的个人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在研究中,他让被试用力拉绳子并测拉力,实验包括三种情境:单独、三人组和八人组。结果表明:单独拉时,人均拉力为63千克力;三人一起拉时,人均拉力为53千克力;八人一起拉时,人均拉力只有31千克力。

拉塔等人同样用实验证明了社会惰化现象的存在。在一项研究中,他让学生以欢呼或鼓掌的方式尽可能地制造噪声,每个人分别在独自、二人、四人和六人一组的情况下做。结果表明,每个人所制造的噪声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加而下降(见图7-3)。其他研究显示,在智力任务和创造性任务中也会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目标难度和绩效评估因素显著影响个体努力水平,设置高难度的目标,同时评估个体对群体的贡献,可以有效地激发个体努力投入创造性任务,以减少社会惰化的发生。

图7-3 拉塔的实验结果

有关的元分析为社会惰化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杰克森(J.M.Jackson)和威廉姆斯(K.D.Williams)总结了49个有关社会惰化的研究(包含4000多个被试)。结果表明,共同完成任务时的群体规模越大,个人的努力程度越低。当群体规模达到八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的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还会继续下降。

(二)社会惰化的理论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惰化呢?一种解释是由克尔(N.Kerr)和布鲁恩(S.Brunn)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人的努力会湮没在人群中(lost in the crowd),评价焦虑减弱使其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威廉姆斯、哈金斯(S.Harkins)和拉塔内在1981年的研究中设置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情境,让被试单独大喊或在群体中大喊。第一种实验情境是,让被试相信他们的表现总可以被辨别出来;第二种情境是让他们相信只有单独一人时他们的表现才能被辨别出来;第三种情境则是让他们相信他们的表现永远不会被辨别出来。结果显示,当被试觉得他们的努力在群体中不能被辨别出来时,表现最差。由此证明,当个体认为只有群体的成绩可以被识别而个体的贡献不被识别时,社会惰化就会发生。

背景人物

拉坦(1937— )(见图7-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和达利两人对震惊美国的吉诺维斯凶杀案做出了“旁观者效应”的解释。他们的开创性研究说明了人们在紧急事件中什么时候会提供帮助。拉坦也对社会惰化和群体行为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影响理论。

图7-4 拉坦

卡饶(S.J.Karau)和威廉姆斯对78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提出了群体努力模型(collective effort model,CEM)。他们认为群体任务中个体的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对成功完成群体任务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大小;(2)个体认为群体成功的价值大小。当个体结合成群体工作时,个体不再是决定群体成绩的唯一因素,其他成员的努力水平也会影响最终绩效,而个体努力工作的成果可能被均分,个体的贡献可能最终被抹杀。在付出和所得由于其他成员加入而变得不确定时,社会惰化便会发生,并且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化程度越高。

对群体绩效的不同报酬也会对社会惰化产生影响。对群体高绩效提供报酬会降低社会惰化。在一项研究中,一些学生被告知如果他们所在的群体针对某一问题能够想出的解决方案越多,就可以越早离开。而另一些学生被要求完成同样的任务,但没有可以提早离开的奖励。在这一情形下,对高努力获得回报的期望抵消了社会惰化效应。当任务有意义、复杂或有趣时,社会惰化也不容易发生。当任务困难或有挑战性时,个体一般也不会松懈下来。

(三)社会惰化的预防

虽然社会惰化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发生。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减少社会惰化现象:(1)单独评价。即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是可被单独评价的。如威廉姆斯等的研究所示,如果让被试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和努力程度可以被鉴别出来,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会产生社会惰化现象。(2)提高认识。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3)控制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社会作用力越分散,社会惰化就越严重。因此,在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注意群体规模不要太大。除了上述方法外,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导向,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增加群体的凝聚力等都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惰化现象,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总之,他人在场有时会造成社会促进,有时会导致社会懈怠,有时会刺激我们更加努力工作,有时会使我们努力程度降低,出现哪种情况取决于群体情境是增加了我们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为他人在评价我们的表现)还是降低了这一关注(因为个体的努力在群体中被隐藏)。出现哪种情况还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以及我们对结果的关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