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重点概念
社会促进、社会抑制、优势反应强化学说、分散冲突理论、匿名性、去个性化、结伴效应、从众、服从、顺从、登门槛效应、过度理由效应、社会规范。
复习思考
1.什么是社会影响?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2.社会影响理论是怎样解释来自他人的影响的?
3.什么是社会促进?为什么会有社会促进现象发生?
4.联系中国的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社会懈怠?
5.什么是从众?Sherif和Asch是怎样研究人类从众行为的?
6.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7.增加顺从的技巧有哪些?
8.什么是服从?影响因素有哪些?
9.举例说明从众的原因。
10.哪些因素会影响日常生活的从众行为?
11.列举生活实例说明顺从的实质内涵。
12.试举例说明怎样运用顺从诱导策略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13.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4.服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15.试分析不服从行为的两面性。
本章要点
1.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包括:①优势反应强化学说;②评价与竞争观点;③分散冲突理论;④生理反应心理模式。
2.社会惰化的理论解释包括:①在群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人的努力会湮没在人群中,评价焦虑减弱使其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②只有群体的成绩可以被识别而个体的贡献不被识别时,社会惰化就会发生。
3.社会惰化的预防包括:①单独评价;②提高认识;③控制群体规模。
4.从众的原因包括:①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形成团体的目标;②为取得团体其他成员的好感;③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④不愿意感受到群体不同意见的压力。
5.从众的影响因素包括:①群体因素;②情境因素;③个人因素;④文化。
6.服从的影响因素包括:①命令者的权威性;②他人支持与服从;③服从者的道德水平与特质;④权威的靠近程度;⑤行为后果的反馈。
7.顺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包括:①积极的情绪;②行为的互惠性;③合理原因的结果。
8.增加顺从行为的效应有:①登门槛效应;②低球效应;③留面子效应;④过度理由效应;⑤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推荐书目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Cialdini R B.Influence:science and practice[M].3ed.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3.该书作者对有关社会影响的研究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主要结合日常生活讲述它对人们的作用,是一本值得参考的书。
3.Diener E.Deindividuation:The absence of self-awareness and self-regulationin group members[C]//P B Paulus.Psychology of Group Influence(209-242)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0.
Diener在这本书中对去个体化行为的产生以及原因做了深入分析,是他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总结。
4.Homans G C.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8(63):597-606.
5.Homans G C.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M].New York:Har-cout,Brace&World,1961.
Homans是社会交换理论的最初倡导者之一,这本书是对他的理论的完整陈述,有兴趣的话可以好好地研读一下。
6.Milgram S.Obedience to authority:an experimental view[M].New York:Harper&Row,1974.
本书是Milgram的代表作,是他关于服从研究的最经典的著作。
7.Milgram S.The individual in a social world:essays and experiments[M].Readings,MA:Addison Wesley,1992.
8.Aronson E,Wilson T D,Akert R M.Social psychology[M].Pear-son,2009.
这是一本很好的社会心理学专著,我们所探讨的很多内容,比如关于从众等的研究,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