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四、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具有动力功能,每一成员的心理状况都与其他成员息息相关,也与群体本身的特点密切联系。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助长

心理学实验表明,他人在场能够缩短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或提高准确性,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就注意到,自行车手在一起比赛时,成绩要比各自单独和时间赛跑时的成绩好。后来的实验也发现,儿童们一起完成在卷轴上绕线的任务比单独完成这项任务更快。在另一些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人们又发现,他人在场会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社会心理学家查荣克对此的解释是:他人在场会增加个体的驱动力或动机。但是能否提高绩效取决于任务的性质。对于简单任务或者人们的优势反应(即已经学习或熟练的任务),他人在场可以提高其效率;然而对于复杂或者困难的任务,他人在场反而会降低其绩效。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如第一次参加重要比赛的选手在赛场上看到父母而表现得更好。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出现。更常出现的是,选手因看到父母在场,情绪紧张而出现失误。实际上,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群体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原本做得很好的事情做得更好,原本做得不好的事情变得更糟。

社会助长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评价顾忌(evaluation apprehension)。人们通常想知道别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这种考虑到自己会被别人评价的忧虑会导致社会助长。同时,感知自己被评价时引发的自我意识,也会干扰人们的表现。第二,分心。他人在场让人们分心去考虑在场的他人在做什么,或者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带来了认知负荷,分配给任务的认知资源减少,导致自动化行为做得更好而认知复杂行为做得更差。第三,纯粹在场。查荣克认为,即使在没有评价顾忌和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的纯粹在场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二)社会懈怠

如果说社会促进是他人在场让人们感到紧张,那么社会懈怠便是他人在场的另一种效应,即让人们松懈。法国工程师林格曼(M.Ringelman)发现,团体拔河中集体的努力仅有个人单独努力总和的一半。实际上,在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比较小,这就是社会抑制或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拉塔内等研究者注意到,六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鼓掌所制造的噪音还没有一个人单独所制造的噪音的三倍响。

有趣的是,所有被试都承认自己出现了懈怠,但是没有一个人承认是自己制造了懈怠。在社会懈怠实验中,个体认为只有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从这一点来说,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存在同样的机制。若在场他人是评价者、观察者,就会增加个人的评价顾忌而产生社会促进,而在场他人是同伴,掩盖了个人被评价的可能,那么就会发生社会懈怠。如果人们不用单独为了某件事负责或者不会被单独进行评价,群体内的责任感就会被分散。如果不考虑个人的贡献,而是在群体内一味采用平均分配,那么群体内这种“搭便车”的行为便会出现。

群体活动就一定会引发懈怠吗?答案是否定的。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等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人们可能会认为付出自己的努力必不可少,即使人们认为群体内的其他成员靠不住或者没有能力做出过多贡献,他们也会付出更大努力。

(三)去个性化

研究者一致认为,当个体的身份被隐藏时,就会出现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群体中的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遵循群体规范行为的现象。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解释了他人在场的两方面影响:提高人们的唤起度和责任分散。

当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即个人在责任分散的情境下被高度唤起时,就会出现去个性化,并且所在的群体越大,去个性化的程度就越大。

群体活动有时候会引发一些失控的行为,群体方面能对个体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同时也能使个体身份模糊。这种匿名性使人们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在群体中,如果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就会对自己做出的冲动性举动产生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的一样时,人们会认为他们也和自己想的一样,因而这又会强化自己的感受。例如,“球迷聚众闹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当大量球迷出现过激行为时,他们中个体的身份被模糊化。同时,见到其他球迷和自己做出一样的行为,大大强化了他们的感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