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争与合作

一、竞争与合作

不同的群体发生接触和交流,就会形成群际关系。群际关系衍生于人际关系即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却不完全等同于人际关系。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群体价值取向和目标,也会形成风格迥异的群体规范和群体结构,因此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往往会引发复杂的群际关系难题。

竞争和合作是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广泛存在于群体内外的所有关系互动中。合作是指至少两个人通过互动,互相配合做某事或者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任务的结果不仅有益于本人,也有益于对方。相反,竞争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以求自己获得最高报酬而不给其他人任何好处的互动方式。

在有些群体中或者某些情境下,成员之间彼此以合作的方式互动,他们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为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行动,例如科研团队一起做科学研究,同一宿舍的人轮流打扫宿舍卫生等。但是在另一些群体中或另一些情境下, 群体成员以相互竞争的方式互动,他们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例如考试中争当班级第一名。人们想要抢先得到某事物或者做某事的机会都是竞争心理的表现。同样,群体与群体之间也会出现这种竞争或合作的互动模式。

虽然似乎合作能带给人们更大的利益,但是在社会互动中多数人宁愿竞争也不愿意合作。这是因为人们在选择合作与竞争时,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人们可以选择不合作而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然而当大多数人采取竞争模式时,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矛盾的困境。

在实验室中研究社会困境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 “囚徒困境”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两名被试需要在选项中做出选择,但不知道对方的选择结果。而他们最终的获益则取决于两个人的选择。游戏的每个回合,两个被试都面临两个选择X和Y。如果两人都选择X,那么两个人各自获得一份收益;如果两个人都选择Y,那么两个人都各自遭受一份损失;如果一个人选择X,一个人选择Y,选择X的人将面临两份损失,而选择Y的人获得两份收益。很显然,两个人都选择X是最好的结果,两个人都将获得可观的收益,但是研究结果却显示,人们常常无法确定自己能否信任对方,而最终选择所谓的安全选项Y,即损失较小也有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选项,也就是竞争模式。许多研究已经发现,这样的情境会导致一系列竞争性行动的升级,最后没有人能获益。

“运输竞赛”是一项说明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是道奇(M.Deutsch)和克劳斯(R.M.Krauss)在1960年进行的。研究者要求两个被试想象他们正在经营着一家运输公司(阿克米公司和波尔德公司),并要求每人驾驶一辆货车尽快由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两辆货车并非彼此竞争,它们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见图9-3)。但两辆货车的捷径是一条单行道,且两辆车是以相反方向行进的。两人走捷径的唯一方式是等一辆车通过后另一辆车再走,每个人在捷径的起点都有一扇控制门,可按按钮使之关闭,以防止对方通过。此外,每辆货车还有一条备用路线,不会与另一辆车发生冲突,但路线要远得多。研究者告诉被试,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到达终点,越快得分越高,但并没有提到要比另一被试得分更高。

图9-3 运输竞赛路线图

两名被试无疑都十分清楚,最佳方案是相互合作,轮流使用单行道,两个人都走捷径,但其中一人需稍候片刻,等另一人通过。而研究结果是,两名被试不肯合作,都想抢先通过单行道。在单行道中间碰头后,彼此拒绝让步,最终一辆车退回,关闭控制门,走另一条路。双方都得不到高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只是偶尔出现合作行为,大部分是竞争行为。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不愿合作,宁愿竞争,那么在群体内部是展开竞争有利,还是展开合作有利呢?道奇做了一个简单实验,用以说明合作与竞争如何影响群体凝聚力。研究者对某一班级的一半学生说,他将以合作为基础给学生打分,全班学生都是同一分数,关键在于大家在辩论时如何成功地击败其他班级。对于另一半学生, 研究者告诉他们将以竞争为基础打分,谁对所辩论的问题贡献大,谁的得分就高。研究结果表明,合作解决问题的群体要比竞争解决问题的群体协调,合作群体成员比竞争群体成员更能采纳别人的意见、更能友好相处。而竞争群体成员彼此很少沟通,观点重复,容易产生误解,成员间互相侵犯,心情压抑。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竞争影响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协调,破坏群体凝聚力。

有许多因素影响群体成员的竞争与合作。首先,成员之间的沟通程度是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沟通的机会越多,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道奇等人的运输竞赛研究中,曾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沟通情况:一组被试要求彼此沟通信息,另一组被试只是被提供一些谈话的机会,还有一组被试不允许彼此沟通。结果发现彼此沟通组产生了一些合作行为,不允许沟通组极少合作行为。沟通将起到促进群体成员合作的作用,他们有了相互讨论计划、相互信赖、相互学习的机会,有了合作的前提和可能。

其次,群体的奖励结构影响着群体成员做出竞争或合作的选择。当一个人的获得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损失时,就形成了一个竞争性奖励结构。如果考试成绩使用正态曲线划定,那么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取得高分。也就是说,一个人获得高分的同时意味着别人的成绩会较差。这种情境被称作竞争性共存(competitive interdependence)。在这样的情境中,如果个体希望得到奖励就必须竞争。在合作性奖励结构的情境中,群体成员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正性的,这种情境被称作合作性共存(cooperative interdependence)。例如足球比赛中,只有球队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每名球员的表现越好,球队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合作性奖励结构的情境中,对希望获得奖励的个体来说,最佳途径就是合作。

最后,个体关于竞争的价值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价值倾向或策略中的一种。

(1)合作者倾向于最大化个体和他人的共同收益。

(2)竞争者倾向于使自己的收益相对于他人的收益达到最大化。他们希望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3)个人主义者倾向于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收益或损失。

当人们面对运输竞赛这样的情境时,他们的价值观对他们最初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根据对方的表现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对方是个高度竞争性的人,那么即使是最希望合作的个体也可能会对其采取竞争性的行为。同时,群体规模和相互性也会影响群体内的竞争与合作。研究发现,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加,合作行为会减少。群体成员的增加,使成员对群体的责任心降低,自利行为更具隐蔽性,合作因此减少。相互性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在社会互动中,如果以竞争为开端,将引起更多的竞争行为。增强合作最好的办法是相互妥协,彼此让步。这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基础,也是群体成员协调的前提。

此外,共同外部威胁的出现也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也就是说,面对一个明确的外部威胁,人们的群体归属感会高涨。例如,“9·11” 事件之后,美国人面临着恐怖主义的进一步威胁,“由来已久的种族对抗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和”。18岁的路易斯·约翰逊说:“在‘9·11’之前,我只以为自己是一个黑人,现在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觉得自己是一个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