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重点概念
群体、参照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性化、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思维、冒险性转移、群体极化、人际—群际非连续性效应。
复习思考
1.群体的概念是什么?
2.群体结构的必备要素有什么?
3.群体有哪些种类?
4.群体有什么功能?能否举例说明?
5.说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及其对应的概念。
6.说出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群体思维、冒险转移、群体极化的概念。
7.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8.领导行为的概念及其构成三要素是什么?
9.群体内成员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0.人际—群际非连续效应的概念是什么?能否举例阐述?
本章要点
1.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构成群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定程度的互动;相互依赖;关系相对稳定;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个体能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
2.群体可以分为统计群体和实际群体,实际群体又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
3.群体成员资格身份形成通常会经历五个阶段:审查阶段、社会化阶段、保持阶段、再社会化阶段、追忆阶段。
4.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可以归纳为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去个性化。社会助长是指他人在场能够缩短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或提高准确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评价顾忌、分心和纯粹在场。社会懈怠是指在集体任务中群体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比较小的现象。当任务具有挑战性、高吸引力、引人入胜的特点时,成员的懈怠程度会减弱。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遵循群体规范行为的现象。
5.群体规范是群体区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群体规范形成后,成员会自动地、不假思索地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从而形成群体压力。
6.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
7.群体决策一般情况下优于个人决策,也存在冒险性转移和群体极化现象,从而导致群体决策偏差。群体思维是导致群体决策出现重大失误的重要诱因。
8.领导行为是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行为包含领导者、领导群体和情境三个因素。
9.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程度、群体的奖励结构、个体关于竞争的价值观是影响群体内成员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因素。
10.人际—群际非连续性效应是指群际互动比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多的竞争性或更少的合作性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另一方面是受群体决策的影响。
11.冲突的本质是感知到的利益分歧。群体冲突是群体双方感知到与对方的利益分歧之后,通过一系列行动,最终达成利益分配结果的过程。可以通过接触、合作、沟通、和解来解决群际冲突。
推荐书目
1.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宇琦,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2.肯里克,纽伯格,西奥迪尼.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M].谢晓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布朗.群体过程[M].胡鑫,庆小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特纳.社会理论指南[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Luthans.Organizational Behavior[M].9th ed.New York:Mc Graw Hill,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