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转向追求质量提升

(三)学校办学转向追求质量提升

随着城乡人口结构的改变和每年趋于稳定的出生人口,当前以集中化为主导的学校布局调整进入平台整理期。学校建设转向办学质量的提升。

1.学校布局调整进入巩固期

学校布局调整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小学数量从1992年的71.3万所减少到2010年的25.74万所;初中数量从1993年的6.84万所减少到2010年的5.49万所(见图0.5)。在这20年里,消失的义务教育学校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校。近年来,城市的“巨型学校”、“巨型班级”和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上学距离太远而导致辍学和学生在上下学途中频发的交通事故已经引起人们对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的反思。以“两免一补”为主导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推行之后,人们越来越强调在追求学校规模效应的同时坚守教育本位。

图0.5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变化

2.城市适龄人口将继续增加

虽然未来长达十多年稳定的生源为义务教育进行结构化调整提供很好的契机,但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间数以亿计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还将持续数十年。迄今为止,我国城镇化率才刚达到50%。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数约占总人口数的80%。假定人口数量不变,那么中国若要实现这一指标,农转非的转移规模将达到4.3亿人;若以70%保守估计,农转非规模仍有3.1亿多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亿人,16岁~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3]总数在1亿人左右,总体流动人口达2.21亿人[4]。这一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并且亟待实现市民化,而且子女要求接受城市义务教育。“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规模则达到3581万,比2005年时,增加超过四成。”[5]“两为主”政策的继续执行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大中城市将是承担城市义务教育任务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