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与择校难题

(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与择校难题

近年来,中小学择校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等行为不仅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也加剧了社会矛盾。为此,教育部曾多次出台文件明令禁止择校行为和择校收费,一些地方也制定了“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等具体措施,但中小学的择校风却越刮越烈。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推行也无法给越烧越旺的择校热降温。究其原因,择校行为是学校发展不均衡、政府公共职能缺失、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观念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择校的实质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矛盾的反映,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并没有能力化解这一矛盾。所以,在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框架内,择校问题仍然是一个顽疾。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免费政策的全面实施,这一问题又带来了新的矛盾。学校免收了学生的学杂费,但政府免费补助标准过低,从而导致学校教育经费缺口较大。免费后,一些学校只能在维持运转的层次上发展。那些过去基础比较好、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学校便采取提高择校费的方式来增加学校教育经费。这样,择校便陷入了一种无法走出的怪圈。我们在广东佛山市某中学调研时发现,在免费政策实施之前,该校向借读生每学期收取475元的“借读费”,学校的日常财政开支主要来源于此。同时期,当地其他学校除了收取借读生475元的“借读费”之外,还另收几千元到一万元不等的“捐资助学费”。在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实施之后,当地教育局禁止学校收取每学期475元的“借读费”,这样,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断绝。为此,该校便像当地其他学校一样开始收取借读生一定数量的“捐资助学费”。学校这种免收学杂费提高择校费的做法引起了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无论是“借读费”还是“捐资助学费”,其实只是择校费的不同称谓而已。当高昂的择校费遮蔽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光辉,对于那些追求高质量教育的人们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高兴起来?择校问题不是免费政策能够解决的。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