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全国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平台
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战略,属于全国性质的基本公共服务,属于重大民生问题。特别是在全国市场逐渐建立,生产要素流动日趋频繁,规模日益庞大,义务教育投资收益远小于高等教育投资的现实背景下,加大中央政府在推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中的责任是合理的。
1.建立全国联网的学籍管理系统
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是掌握义务教育适龄儿童规模和分布的必要前提,也是准确把握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趋势的技术手段。在信息时代,我国已经具备高效率搭建全国性信息平台的能力。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披露的信息,“流动人口达到历史新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应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构建属地化的人口管理体系”[15]。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意味着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就业、保险、教育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虽然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的意愿强烈,但参与流入地的社会活动的渠道太少。在教育领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特别是“两为主”的免费义务教育,是推动流动人口及其后代融入流入地社会生活环境的捷径。
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旨在以学籍换户籍,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竞争秩序。学籍换户籍是构建属地化的人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户籍制度是适应政府控制资源分配和人口流动的计划经济而建立的,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根源。这一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要,也不符合公民自由迁徙权利实现的政治要求。全国联网学籍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渐进式地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特权”,实现“农二代”、“农三代”在入学、升学方面与公立学校对接,与当地户籍居民子女平等竞争。“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0%”,“未来十年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300万~1600万,其中,农村转移人口1000万~1300万”[16]。建立全国联网的学籍管理系统意义重大,将对我国社会公正产生基础性的作用。
以学籍换户籍需要各方的妥协与合作。首先,对于有此需求的公民而言是以牺牲一代人的利益换取后代的基本发展权利。这样可以保证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良好的,问题仍有解决的可能。其次,缓解获取户籍渠道和改革户籍制度的压力。取得户籍的手段已经不局限在体制内的人事调动,以商品房为代表的经济手段也正起着补充作用。此举有助于缓解户籍改革压力。最后,中央政府下决心做好裁判员的角色,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政府需要在统筹教育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问题。
2.建立全国联网的校本预算编制系统
建立全国联网的校本预算编制系统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中央政府要针对学校收入项目和支出项目分政府层级建立编码体系。通过这种预算编制系统的建立,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庞大且规范的数据库,实现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动态监控和量化分析。比如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额度,学校项目收支情况并对学校办学绩效进行评估和问责,进一步推动建立财务公开制度等。薛海平认为中国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的校本预算制度可以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探索建立全国规模的学校预算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这一管理系统构建效益导向的学校预算考核模式,对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监控和奖惩,如将年度预算资金的结余进行年度结转,从而允许学校设立一定的自主预算资金等[17]。
3.以多种方式加大中央的教育投入
中央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主要属于“扶贫”范畴。因为义务教育是全国性的公益事业,且没有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直接和强烈,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热情不高,所以中央政府应更多地承担起兴办义务教育的经济责任。在经济责任方面,中央可以承担义务教育阶段以教师工资为主的人员经费。由中央出资承担人员经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人口全国流动的最大受益者是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义务教育是关系国家稳定、民族发展的奠基性工程。其次,受教育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必须平等均等地向每一位公民提供接受教育的条件,特别是义务教育。最后,符合财力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中央自1994年始就拥有了约52%的财政收入,财权收归中央的同时并没有将下放地方的基础教育事业管理和举办的事务收归中央。在学校教育中,人的因素是根本因素,也是造成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追求教育平等,中央政府就应该负担全国范围内的人员经费,特别是大致均等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祛除因收入差别造成的人才自发流动。在支付方式上,中央可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来实现。
4.公平公正地推动升学机会均等
在学位分配方面,中央政府应力促升学机会均等。在国家层面上,政府为适应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的渐进转型,对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群采用围堵策略和Contain机制。现在这种方式已经遭遇瓶颈,人们渴求社会公正已经形成社会压力。温家宝曾在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强调“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18]。在教育领域中,择校、高考移民、乱收费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升学秩序不公正。升学竞争不仅下沉到义务教育阶段,而且蔓延到家庭、地区中间。众所周知,“教育洼地”北京、上海等地抵制外来人口参加中考、高考就在于享受了体制优惠。之前,高考分省命题,各省开发教材、回原籍高考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省际间的教育体制分割,掩盖了升学竞争的阶层再生产实质[19]。义务教育统筹包括升学机会的统筹。负责切蛋糕的中央政府要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需求,公允地分配中央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我们认为可以按照1993年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重新调整部属高校的本科指标,通过基数和系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部属高校的招生指标按人口数量进行比例分配。按照常住人口或高考报名人数的比例进行学位分配也是比较合理的。总之,流动人口到哪里就把升学指标带到哪里,这有利于缓解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