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合作促教育均衡
区域合作旨在消除以往条块结构下过于强调对政府的垂直激励,却缺少平行激励的弊端。我们若将地方政府比喻成理性人,对利益或收益的算计再正常不过。功利原因是当前人们行为的主要原因,“利益关系是政府间关系中最根本、最实质的关系”[20]。我们必须要让地方政府认识到区域合作是共赢的、可能的,从而解决义务教育免费之后仍然存在的割据问题。
1.从垂直激励转向平行激励
我国各级政府的行为动机主要是垂直激励,为实现经济增长而竞争,在制度上表现为:财政分权、晋升锦标赛机制、属地化行政逐级发包制、党政双重领导和地区结构[21]。这样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竞争具有封闭性,行政模式往往集中于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的责任承包制,仅关注GDP而忽略或者回避公共服务。由于我国是中央集权制,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地方政府不得不遵照执行,但的确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一面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在地区间、城乡间的统筹协调,另一方面也要拿出钱来缓解乃至卸去地方政府承担的经济压力。在义务教育免费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都承担了免费所需的经费,特别是城市义务教育。户籍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流动人口太多,流入地承担了其子女的教育成本,而流出地则享受了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这是不应该的。如果中央政府能够在全国信息联网的平台上建立钱随人走的“教育券”制度,建立区域间政府对话与协作机制,将有助于解决城市中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
2.区域合作以区县为基本单位
以什么作为区域划分的标准?我们认为可以以区县为基本单位。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是“中央领导、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领导体制。区县政府是最了解当地教育情况的主体,教育发展的各项细致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区县政府完成的。第二,以上下班所能实现的最远移动距离为标准。虽然我国的交通比较发达,但是耗费在路途上的时间是影响家庭人口是否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从居住时间上判断,跨区县的人口迁移是相对不易的。除设区的城市之外,跨区县的每日流动情况极少,主要是季节性、周期性的人口流动。
3.区域合作以县、省、中央三级政府为主
区域合作的主体主要是区县政府、省级政府、中央政府。为什么没有地市级政府?客观地讲,大多数地市级政府扮演的角色是“二传手”乃至“三传手”。在基础教育阶段,区县一级是办学主体,义务教育学位的供给可以在这一级政府实现有效统筹和供给。而高等教育的学校管理体系中,由地市级政府管理的高校比例小,纳入省属高校管理系统也比较容易。不管是观念上还是技术上,省直管县都是可行的。层级越多,耗费的国家财政就越多,人民的税负就会越重。人口流动或迁移的情况,在县一级进行管理也是可行的;如果跨省流动,最基础的数据也同样是由县级政府上报汇总而成。中央政府通过搭建全国性的数据库,可以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人口结构和规模的监控,也能够实现对教育经费收支的动态监控。教育经费可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带帽下达到省,再转移至县,实现专款专用。另外,教职员工的评聘也已经开始了“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体系构建,从长期来讲是有益于教师队伍建设的。
4.以电子政务促信息共享
电子政务是我国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和政府规范管理行为的战略性举措,信息共享既是政府增强内部沟通,提高自我管理效率的途径,又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的基础性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将电子政务作为推进社会民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还不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看,教育电子政务还存在一些问题,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不畅,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应用水平不高,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信息安全体系缺乏,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亟待完善;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22]面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异地高考、高等教育学位指标分配、社会监督、教育均衡发展等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加强与同一级别的民政、治安、财政等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也要加强地区间同类型信息的互通。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以身份证为唯一识别信号的国家级人口流动与人口结构的数据库,对于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供给效率具有莫大的益处。这不仅会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而且有助于促进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政府行为进行绩效评价,还能实现民众的监督,减少不作为或腐败行为。
5.地方政府承担基建和公用经费
地方政府应承担义务教育基建及日常公用经费。这样安排主要是基于地方政府收入渠道的现状和产权结构。1993年分税制改革,在地方政府的事权基本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财税收入主要渠道变为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这导致地方为创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以基础建设、房地产等为代表的资本投资领域。一方面,地方政府对辖区基础建设投资居于主导地位,学校硬件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学校基础建设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地方而言具有长久的利用价值。鉴于城乡间、地区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应由省级政府统筹;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承担政策执行和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