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简介
《中国食物》这本书是由(美)安德森创作的,《中国食物》共有21章节
1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
2
序
在一个饥饿随处可见的世界里,中国设法在可耕地相对很小的面积上养活了1/4的人口。这一成就,除了归因于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政府外,还归因于中国的农业体系,不仅高产,...
3
鸣谢
本书的问世归功于几块大陆上数以百计的人们。我借此机会深谢所有未在这里提及姓名的人。我没有忘记你们!只是篇幅不许可我一一历数。 对我的前妻及合作者玛丽亚·L·安德...
4
年表
(约)公元前6500—6000年 已知最早的中国农业:北方的粟 (约)公元前5000年 最早的稻:长江三角洲的河姆渡 公元前4000年 农耕广泛传播和完全确立;...
5
第一章 自然环境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之一,其变动范围从世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也称埃佛勒斯峰,通常标高29,141英尺)到最低的地表凹地之一(吐鲁番盆地,低于...
6
第二章 史前史与历史的发端
“北京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以前称作Sinanthropus Pekinensis)最初是在北京附近的周口店那满是石灰岩的洞穴里...
7
第三章 至关重要的一千年:周朝到汉朝
商末周初年间,农业技术或生产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出其差别。新石器时代的技术继续存在;农民的工具差不多都是用石头、骨头和木头制作,农作物也由较早时的粟及粗杂菜蔬...
8
第四章 来自西方的食物:中世纪的中国
汉朝以后,中国几乎分裂达4个世纪。农业在这一时期继续变化和进步。中亚民族在北方的统治,导致了西亚和南亚作物与观念的传入,其中包括新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东南部的地方...
9
第五章 食物体系的确立:宋朝及诸征服王朝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到宋朝末年,不再由汉人统治的华北已在农业上成熟。此后直至20世纪中期,就很少再发生变化了。华南在...
10
第六章 内卷化:中华帝国的晚期
明朝统治者们曾为未能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而受到谴责,因为这些难以预测的现象在西方同一时期幸运地得到发展。一位专攻明朝农业的西方主要权威伊夫林·萨卡基达·罗...
11
第七章 传统农业的顶峰
在20世纪的开端,世界上土地产出率最高的地区当属东亚。日本可能集约化程度最高,这归因于整个德川时期及明治时期的惊人发展(托马斯·C·史密斯,1959年) ;但日...
12
第八章 今日中国食品
对优秀烹调和精美食物的兴趣与品评,常使中国人聚合一起。人们数小时地讨论食物,几乎每一个人,从最有钱者到最贫穷者,从学者到劳工,从北方人到南方人,都关注最好的食物...
13
第九章 一些基本的烹调法
中国的烹调是一种匮乏型烹调。皇帝和军阀可能样样都有,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却在缺乏燃料、烹调油、厨房用具乃至水的情况下度日。如今盛行于西方精英居住区的烹饪用具大商店内...
14
第十章 区域和地方
试图去具体划分中国的烹调区域常常会引起争议。中国的烹调方式是随着地区的不同而逐渐变化的,尤其是在地区交界的地方,常会出现多种烹调方式混合的情况。某人划分的次区域...
15
第十一章 食物的传统药用价值
“在中央王国很难找到一样菜肴不是以生活在很多世纪以前某位圣贤的食谱为根据的,圣贤在设计食谱时都会想到保健原理。”尼科尔斯(E.H.Nichols)在1902年所...
16
第十二章 食物在社会中
社会科学有两种普遍的观点。一种是相对唯物主义的,主要被力学和经济学研究者所推崇。另一种有时叫“唯心主义的”,包括社会结构论、解释学和人类如何形成文化的现象学诸见...
17
附录:隔壁邻居家的主餐
也许看一下某户非常传统的中国人家庭用餐是很有用的。 1974—1975年,我和玛丽亚·安德森回到了青山湾的老朋友家里,对中国食物生产和消费进行田野调查。作为该项...
18
注释
[1]约1228年,一个县的土地是这样使用的(斯波義信,1970年) : 城市土地的10个类目,根据质量似乎可再分为3个次类目。 [2]几种女真人的食谱已由弗...
19
书目
中国食物书目 安志敏(音译):“新石器时期的中国”,《中国建设》(1982年6月)第58—62页。【An Zhimin. 1982. “Chinas Neol...
20
附篇一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人类学与历史学的透视
张光直 著 郭于华 译 食物的消耗是生命的化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是陈述了一件显而易见的事,但有时候我们却认识不到,饮食还不止是性命悠关。我们所从事的,对...
21
附篇二 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食物
弗里德里克·J·西蒙(Frederick J.Simoons) 著 郭于华 译 正是(中国的)食物激发其思想者的想像, 使其学者的智慧愈加敏锐, 增加其手工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