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简介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这本书是由.(美)托马斯·特劳特曼创作的,《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共有57章节
1
前言
本书是我在密歇根大学开设“印度文明导论”大班课程时,为学生写的印度文明史入门读物。 市面上有许多印度史入门书,都是我尊敬的学者写的,我个人非常喜欢。多年来,我一...
2
第一章 导论
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的地理概貌 印度文明绵延五千年,地域广袤,对周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论述细节之前,我们需要先概览即将在本课程中学习的...
3
印度、印度人和印度文明
我们首先需要检视研究所用术语。当提到印度、印度人或印度文明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理解口中的这些术语表达的是什么,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使用这些词指涉的都是...
4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意义下的“印度”有一个时间上的起点,自然也就有其历史。我们讲述的印度的文明史也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这一史学史的主要框架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形成。18世纪6...
5
印度文明的地理概貌
“印度”(India)一词来自梵语的“河流”(sindhu)一词,这个词也是印度河的梵语名称。也许因为流域广阔的缘故,印度河被称为“河”(The River)。...
6
第二章 印度文明的起源
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 经济、工艺与文字 宗教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及其宿命 印度河与恒河两条大河形成了两大流域,进而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与孟加拉国形成了冲积平原...
7
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
有一座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的城市遗址就坐落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这座遗址就是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遗址;在其北部550千米处,发现了另...
8
经济、工艺与文字
内陆地区农民用宝贵的剩余农产品供养着印度河流域庞大的城市和乡村,然而我们对这些农民和他们的耕作方式却知之甚少。现代印度的农村人口是都市人口的四倍,可以推断当时的...
9
宗教
印度河流域的铭文未能破译,这限制了学者对印度河流域宗教的解读。当前学者普遍运用已了解的古代印度教来解读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因为他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某些文化元素...
10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及其宿命
印度河流域文明如何起源,又如何发展直至消失,这两大问题一直是未解之谜。仅凭留存下来的无声遗迹,我们对该文明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它是如何发端又如何...
11
第三章 吠陀时代
《梨俱吠陀》 经济、技术与社会 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 吠陀后期 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字母系统破译之前,印...
12
《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是吠陀文学中最古老的一部,收录了1028首颂神的诗歌,分为10卷。收录作品分属不同时期:文献的核心部分由若干古老祭司家族的私密仪礼记录组成,仪礼记录...
13
经济、技术与社会
《梨俱吠陀》中人们的职业主要是牧民与农夫。马队每日引领太阳战车横跨天空,如同他们引领雅利安人的战车在战场上杀敌一样。对于一辆畜力驱动的双轮战车来说,车轭更适合套...
14
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
《梨俱吠陀》中的雅利安人究竟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的语言梵语在其他相关语言中的地位。梵语及其衍生语言,即北印度的现代语言(印地...
15
吠陀后期
吠陀文明源自西亚和中亚,并在印度发扬光大。相比于这时已然消亡的印度河城市,吠陀文明虽然在许多方面是一个更加简朴、有更多乡村特色乃至部落特色的文明,但它对印度次大...
16
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吠陀文献本身并非大众文学,而是宗教人士写给非宗教人士的作品。在整个吠陀时代,吟游诗人当众称颂军士战绩、歌颂国王功绩的演出备受欢迎。这些诗人曾在战役中担任战车手(...
17
第四章 新宗教、新帝国
遁世思想 摩揭陀的崛起 孔雀王朝 吠陀文明从恒河流域上游逐渐向恒河流域东部扩散,离源头越远,吠陀文明的影响力越逐渐被稀释弱化。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中游流域兴起的政...
18
遁世思想
吠陀时代的献祭者相信,仪式将护佑其此生健康长寿、子嗣绵延,并护佑其拥有来世。他希望死后能够永居于阎摩统治的父祖世界,接受后代虔诚的供奉。然而,祭祀在人们观念中的...
19
摩揭陀的崛起
公元前5世纪初,北印度最强大的国家是憍萨罗,占据恒河与亚穆纳河汇流的区域。波斯匿王(Prasenajit)兼并迦尸国,并将北部边界的数个部落国家纳入势力范围,其...
20
孔雀王朝
亚历山大死后不久,约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冒险从难陀王朝末代国王手中夺取了政权。有关他的身世众说纷纭。亚历山...
21
第五章 古典印度时期
古典印度文明形成期(前187—公元320年) 古典时期(320—600年) 古典印度文明后期(600—1000年) 古典时期的王权、艺术与宗教,产生于孔雀帝国衰...
22
古典印度文明形成期(前187—公元320年)
后孔雀帝国时期,北印度的政治与宗教生活转向了不同的方向。在政治上,诸国不再能像孔雀帝国一样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体系;相对地,较宽松、非直接的领主关系时不...
23
古典时期(320—600年)
320年,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再度成为笈多王朝帝国扩张的中心。笈多王朝建立者是旃陀罗·笈多一世(Chandra Gupta I),这名字令人忆起6个多世纪前,夺取华...
24
古典印度文明后期(600—1000年)
公元7世纪上半叶,德里附近的小王国坦尼沙(Thaneswar)王子戒日王(Harsha)一统整个恒河谷地,帝国范围从旁遮普东部扩展至孟加拉与奥里萨,连同西部的卡...
25
第六章 家庭、社会与政体
家庭 社会 政体 古印度的家庭、社会与政体结构植根于深厚的传统,直到今日仍旧持续发挥影响。我们必须将它们视为长时段结构,与形成历史叙事的一连串事件不同,它们变化...
26
家庭
在印度,婚姻、亲属关系和家庭的形式高度不统一,因此,要在家庭层面总结印度社会,尤为困难。然而,印度的家庭与婚姻仍具有某些鲜明的特征,我们可以从描述这些特征开始。...
27
社会
家庭无法孤立存在,它必须与其他家庭建立关系,这些关系与婚姻制度有关。 首先,家庭依靠主要传承方式——父系或母系——集合成氏族或族系,这些族系通常是族外婚,意即不...
28
政体
佛教与耆那教兴起时,部落的政治权力分散在掌握战争武器的武士阶级手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极端的政治组织,梵语分别将其称为王治(rajya)与共治(sangha)...
29
第七章 思想
宗教 法律 科学 古典艺术文学 在以长期的视角了解了家庭、社会与国家的概念和模式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思想的体系:那些能体现古代与古典时期印度文明特征的思想和长...
30
宗教
我们已经检视了过往不同时期不同宗教运动与变化的兴起;现在,我们将采取长时段的观点,将宗教的模式作为整体来讨论。 我们需谨记,关于古代文明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由特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