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概念

基础概念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钟表的指针指向15:30,一个冰激凌小贩的铃声从街上传来。四岁的詹姆斯跑向他妈妈说:“妈妈,卖冰激凌的!我想要一个冰激凌甜筒!”然后他十分渴望地抬着头,噘着嘴唇,抓着妈妈的衬衫,开始把她拉向前门。

与此同时,一位对这个家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观察者可能会做出一个预测。他会说:“现在詹姆斯打算把他的妈妈带到外面的手推车旁。他可能会尝试让她沿着人行道的左边或右边行走。不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说,除非被什么事阻止,否则在三分钟内他就会手拿着冰激凌甜筒然后在十分钟内吃完。吃到冰激凌将会终结我预测的一系列行为。”

然而,这个观察者还有可能会发现,对于他的目的来说,从理论上论述这个情形的一些重要方面比处理实际发生的事情本身要更方便一些。考虑到詹姆斯一系列行为的起因,按照本书使用的术语,他可以说,詹姆斯受到了刺激,让他妈妈到外边给他买一个冰激凌甜筒。刺激因素就是一些会形成预期反应的前提条件。刺激因素有可能被直接观察到,比如在小贩响铃的例子中;刺激因素也可能是一个只能通过推断得出的内部条件,比如詹姆斯说他想要一个冰激凌时。这个宣称本身当然不是一个刺激因素,但是它可以表明这一个刺激因素的存在,因为在之前的情况下,这个陈述已经被观察到是与预期反应有关联的。由于这个预先观察到的关联,铃声和小贩同样被解释为刺激因素。刺激因素的概念要比刺激的概念广泛得多。后者指的只是物理定义上施加于感觉器官的能量;而前者指的是任何前提条件,它要么是观察到的,要么是推断出来的,据此可以预测出反应,不管这个条件是一个刺激物,一个口头描述的图像、想法,还是动机或一个匮乏的状态。

对詹姆斯的行为来说,直接可观察到的刺激因素就是铃声和冰淇淋小贩。但是内部刺激因素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不过可以通过詹姆斯所说的和所做的推断出来。当前,我们可以从他渴望的表情、噘着的嘴唇、拉扯母亲衬衫的动作,以及“我想要一个冰激凌甜筒”的宣称中做出具体预测,他会努力去得到冰激凌。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些刺激因素是存在的。为了推断刺激因素的存在,必须有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揭示一些可测量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注意到的)行为,这些行为已经预先显示出与预测反应的出现是相关的。任何能够使一个人更精确预测反应的观测技术或理论分析方法的改进,都会使关于刺激因素存在的推断更准确。

对一个特定反应来说,几个刺激因素有可能同时起作用,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等于刺激因素的总和。[1]因此,刺激是一个定量的概念,我们必须考虑刺激强度的问题。这种强度可以通过激起的反应和同时发生的、与之矛盾的激起的反应竞争的胜算程度来测量,或者用不同的技术术语来说,取决于哪个激起的反应占上风。

詹姆斯可能注意到草坪上的喷灌器正在喷水,这会挡住他奔向冰激凌小贩的道路。他可能会说他不想弄湿自己或者表现出其他行为,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存在躲开喷灌器的刺激因素。由于有喷灌器的存在,这个刺激因素与得到一个冰激凌的刺激因素是冲突的。某种情况下,詹姆斯可能会走有喷灌器的那条路,而另一种情况下则不会。在第一种情况下,得到一个冰激凌的刺激因素战胜了同时产生的会引起矛盾结果的刺激因素,在第二种情况下则没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詹姆斯冒着被淋湿的后果跑过去时,得到一个冰激凌的刺激因素要强于他没跑过去。任何能推断詹姆斯会冒着或多或少的喷水跑到冰激凌小贩那里的条件,都可以用来推断这个刺激因素是强还是弱。

在许多日常行为的事例里,想要通过一种阻断技术直接判定同时激起的相互矛盾的反应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克服,是不现实的。在这些事例中,人们总想用某些辅助测量手段来推断预期反应的刺激因素的强度。速度、耐力、力量,以及一个给定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都有可能具有衡量某种反应和同时引发的矛盾反应哪个占上风的功能。在恰当的恒定条件下,这些指标可以代替更确切的测量。如果詹姆斯立即快速地跑向了冰激凌小贩,那么认为这个反应的刺激因素非常强便是合理的。如果相反,他慢腾腾的,那么推断得到冰激凌的刺激因素相对较弱就是比较合理的。

在上述例子中,有人说吃冰激凌的动作为预测的行为序列画上了句号。这意味着,通过观察之前的冰激凌插曲,我们知道,在詹姆斯已经得到一个冰激凌之后,他再次以我们预期的行为序列对冰激凌车的铃声做出反应的可能性要远低于他得到冰激凌之前。一个终结预期的行为序列的行动被称为目标反应。目标反应可以被定义为将刺激因素的强度降低到某个程度的反应,至此这个刺激因素不再有产生预期行为序列的倾向。饥饿的老鼠吃了食物就不再去觅食,因为行为序列已经终止了,进食就被认为是目标反应。买票的人到了售票处,买完他的票就不再排队等候,买到票这个结果因此就被看作目标反应。

然而,过了一会儿,詹姆斯有可能再次做出同样渴望的表情,并再次拉着母亲的衬衫,说他还想要一个冰激凌。这时如果想再推测刺激因素,就需要他有进一步的行为作为证据。行为序列的终结经常是暂时的。如果有一个原因让我们相信,刺激因素再次出现,我们会认为詹姆斯将再次进行之前的一系列活动。实际上,人们会认为他将更倾向于做出之前使他成功得到冰激凌的行为,因为目标反应对他再次做出之前学习过的行为有强化效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假设一切情况都在正常范围,没有阻碍詹姆斯的意外发生。然而,他的母亲有可能坚持他必须到晚饭时间才能吃冰激凌。他的父亲也可能随后出现,责备他的母亲过于放纵孩子,并威胁詹姆斯如果他去冰激凌小贩那里,就会打他屁股。或者冰激凌小贩可能没有更多的冰激凌了。处于任何上述情况之中,预期的行为序列都会被打断,詹姆斯就会得不到冰激凌。类似这种在行为序列进行的同时,对其指向的目标反应的干预,被称为挫折。

在正常情况下,一系列的行为会顺利展开而不会中断,但是干预有可能会这样体现出来:在目标寻求的活动中遇到惩罚性事件或者无法接近目标本身。这种干预有可能很轻微,比如一个专心思考的人周围有一只蚊子在嗡嗡纠缠;也有可能很严重,比如某个人罹患肾病。不管怎样,同样形式的干预都会导致挫折。类似“让某人失望”“让某人沮丧”“让某人疼痛”以及“阻止某人执行行动”等表达,都表明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带来挫折。

这些被中断的行为序列的性质和起源都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只有它在发生的过程中被确认、其干预的模式被指定,才是必不可少的。目标反应可以涉及整体明显的行动,例如对一个物理客体的操作;或者只涉及一点明显的行动,例如在很好地完成工作之后受到祝贺等。至于一个十八个月的婴儿是否产生一个非习得性反应(如吮拇指),或者对婴儿来说必要的生理整合是否已经在其他刺激环境中习得,都与目标反应无关。然而,客体操作、接受祝贺或者吮拇指等,这些活动被打断都会导致一个挫折。刺激还存在,而相应的目标反应被阻止了。那么,为了说明一个挫折是存在的,必须先确定两件事:(1)有机体本来被预期会执行某些行为;(2)这些行为还未发生就被阻止了。

这里需要注意,吃冰激凌的目标反应和一定程度上的干预都可能终止詹姆斯的行动;很难说清行为序列的终止到底是由于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情况。尤其在干预因素是有机体自身的情感冲突时更是如此。然而,从操作的角度看,一个绝对可靠的标准是存在的。一个目标反应强化了导致它的行为序列,而干预则相反。如果不是从之前的经验得知,吃冰激凌就是詹姆斯行为序列的目标反应,我们可能很难判断,如果进行了干预,在行为序列被终止之前的最后一个行为(比如做出一副渴望的表情)是否就是目标反应。但是通过判定这个行为是否使詹姆斯有更强烈的倾向去再次完成之前的行为序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还可以从这个被过度解读的例子中获得另一个概念。在此之前,詹姆斯可能一直喜欢吃香草味的冰激凌。对这个反应的干预——小贩没有香草冰激凌的事实——会成为一个挫折。然而,一个巧克力冰激凌可能或多或少被接受来代替香草味的。一个替代目标反应的反应——它也会终止和强化前述的同样的行为——被称为替代反应。

一个替代反应可以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一个刺激强度的行为,它使该刺激对应的目标反应被阻止发生。因此,它具有目标反应本身的一个性质:也可以抑制刺激的强度。这种抑制可以体现为目标反应数量上的减少,比如当一个孩子获得机会可以通过翻一个筋斗而得到少许称赞,而不是通过一个前手翻得到很多称赞。抑制刺激还可能通过对完整刺激的一些或多或少的离散元素发生目标反应来体现,比如当一个人在等候推迟的午宴的时候,点起一根烟或者喝一杯水。

可以想象,替代反应在面对各种挫折时会经常发生。没有肉馅时吃大饼,没有爱情时阅读爱情小说,职业生涯受阻时改行去制作业余戏剧,这都是典型的替代。一些这类的反应是如此明显,就如同夸张的漫画,我们文化中的所有成年人都能辨认出来——没有孩子的妇女溺爱她的哈巴狗,被前任女友抛弃的人与前任的妹妹结婚,宣布戒烟的人大嚼口香糖。这些例子可以为替代反应这一概念提供外延定义。[2]

此外,替代反应在终止和加强目标反应方面,其效果比原始的反应更好或更差都是有可能的。只要它们的效果同等或更好,它们就能结束之前的挫折,并结束这些挫折带来的攻击性。

有时候,詹姆斯也会踢打或喊叫,或者声称他恨妈妈。所有这类行为序列的目标反应,都是对它所指向的人的伤害,这被称为攻击。根据这一假说,这是对挫折的最初的和特征性的反应,当詹姆斯努力要得到冰激凌的时候,如果发生了某些干预事件,这种反应就会出现。

很多常见的攻击形式,西方社会的观察者一眼就能看出来。物理攻击的行为可能是最明显的。“报复”怨恨的上级或对手的幻想,对让自己不爽的人进行设计好的突然袭击(不管武器是什么:商业交易、枪、恶意的谣言或者轻飘飘的责骂),诸如私刑、殴打和某些革命战役带来的毁灭性或反抗性的爆发也是明显的攻击形式。大量复杂的习得的技能——例如回旋镖和机枪的使用——可能会在这些攻击性的行为序列中出现,对此应该不需要特殊强调。

攻击并不总是通过公开的行为表现出来,它也可能存在于幻想或者是梦中,甚至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复仇计划中。它可能指向被意识到是导致挫折的目标,或者被移置到一些完全无辜的根源上,甚至被引向自身,比如受虐、殉道或者自杀。攻击的目标一般是了无生气或是充满生气的,提供了那些被认为会制造伤害的行为的,就是充满生气的目标。实际上,当一个行为被引向一个人并会引起痛苦的时候,攻击可以无方向地指向任何目标——比如一个男人在用锤子砸到自己的拇指后大声咒骂。这类名词如愤怒、怨恨、憎恨、敌意、仇恨、恼怒、激怒、烦恼都承载了这个概念的一些同等含义。一些动词如摧毁、损害、折磨、报复、伤害、爆发、受辱、侮辱、威胁和恐吓,指的是一种具有攻击本性的行为。[3]

尽管挫折-攻击假说假定挫折与攻击之间有普遍适用的相关关系,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两个概念既是独立定义的,也是从属定义的。攻击的从属定义是:伴随挫折的反应,只降低次要的、由挫折引起的刺激,对初始刺激的强度没有影响。挫折的独立定义是:当一个目标反应受到干预时存在的条件。攻击的独立定义是:一个目标反应会对有机体(或者有机体的替代者)造成伤害的行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