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与抑制之间的冲突

刺激与抑制之间的冲突

对惩罚的预期会降低任何攻击行为的表达,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导致攻击的刺激强度是恒定不变的。然而,如果这种刺激的强度是增长的,惩罚预期就有可能被战胜。换句话说,一个足够“愤怒”(受挫)的人可能“把谨慎抛到脑后”,进而攻击挫折施予代理者。能否战胜惩罚预期取决于这种假设:敌对或矛盾反应会在某种算术意义上负向累积起来。尽管对这种假设可能不得不进行限制,但霍夫兰和西尔斯(66)、布吉尔斯基和米勒(27)宣称,这种假设在对冲突的理论解释中是有效的。在目前这些事例中,存在着“表达某种特定的攻击行为和避免这种表达预期带来的惩罚”这两个矛盾行为结果的冲突。

对于刺激和抑制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可以进行某种算术上的合计,这种假设的实验性证据可以在杜布和西尔斯(36)相同的问卷调查中获得。不仅像被试所体现的那样,攻击反应的比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长而升高,而且就像公开攻击被预期会比非公开攻击受到更多惩罚一样,公开的而不是非公开的攻击行为的比例也会升高。在驱力“非常弱”的那些情境下的攻击反应只有39.0%是公开攻击,驱力强一些的有44.7%是公开攻击,再强一些的为47.6%,最强的是61.6%。由于导致攻击的刺激不断增强,公开攻击行为的不断增长十分明显。所以,相继的更强刺激可以战胜更多抑制公开攻击的行为。

按照奥尔波特(7)的特质结构理论,以公开或非公开的攻击面对挫折情境的反应是天生的习惯,它可能是在任何给定的场合决定这些特殊反应的另一个因素。奥尔波特已经指出,关于人格的其他描述维度,广泛的、不同的社会情境作为同等的行为刺激因素,可以归入一个大标题下。所谓的“个人特质”表现出这类决定性的倾向。至少在理论角度上,对于一个特定的个体,似乎没有理由说挫折情境不能作为任何程度的公开攻击的同等刺激因素。在这个案例中,如果说是公开或非公开的特质,应该是没问题的。在米勒和古德伊尔(109)的演示中,通过试错学习,老鼠可以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形成公开战斗行为。很明显,最初的实验结果倾向于支持这一假说。但对于这样一种可以称为特质的公开程度,这种假说还需要在别的情境中得到发现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