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泄:同等的形式
对任何攻击行为的抑制都被认为是一种激起攻击的挫折。相对地,任何攻击行为的发生都被认为会降低对攻击的刺激。[10]在精神分析的术语中,这种降低称为宣泄。
当上面那个小男孩可以针对成人表达更多的攻击时,对其他类型攻击的刺激似乎减少了很多,以至于自我攻击显著降低。相似的动力学可以在另一个案例中得到展示,它也是出自生活史材料。有一位妻子从储蓄账户中撤出了家务支出,让她的丈夫受到了挫折。通过丈夫严格的精打细算,他们缓慢而又艰难地攒着钱。他的妻子在用完预定的家庭预算之后,却毫无顾忌地依靠储蓄账户的钱使自己渡过难关,这给丈夫细致的投资计划造成了严重的挫折。然而,他并没有对她发怒,而是痛恨自己。他说:“我不怪你根本不考虑我的愿望,它们不值得挂心。我真是一无是处。”然后他关上了房门,妻子听到他在痛苦地哭泣。她可怜的道歉只能带来更多的眼泪和相互指责。她做什么都没用,直到最后,她碰巧对丈夫说了几句尖刻的话。这导致了她头脑中谩骂的爆发,之后丈夫仿佛感觉好多了,也舒服多了。很快他就振作起来,并开始制订新的计划,以便在储蓄账户可以继续存钱。
在这个案例中,指向自我很明显是攻击采取的一个独特方向。当一个更深层的挫折发生后——妻子很明显是挫折施予代理者——直接攻击就表现出来。相对于之前“几句尖刻的话”的效果,“谩骂的爆发”被假定是一个强烈很多的攻击,是对原始挫折加上后来一个相对温和的挫折所制造的全部刺激的反应。这一最终攻击明显会降低对自我攻击的刺激强度,因为对特定对象爆发之后,就没有更深层的自我攻击了。
现在,宣泄和移置原则的共同含义之一就很明显了:如果原始挫折的水平保持大致恒定,不同类型的攻击之间将会有相互抑制的关系。这意味着,当任何攻击反应受到抑制后,它的刺激会被移置到其他攻击反应上;而相对地,如果任何攻击反应得以表现,它的宣泄效应就会减轻对其他攻击反应的刺激。
在宣泄理论阐述中已经引用的临床实例,也说明了在不同类型的攻击表达之间的这种逆向或者说对立的关系。“会叫的狗不咬人”,这种民间说法如果是真的,也不失为一种说明。两个很小的实验证据为这一原则的适用性提供了深入支持。在睡眠剥夺实验中(141),创作奇异图画的被试被认为是在表达最公开的攻击。在一个自我管理痛觉测试中,他用最小的压力来刺(伤害)自己。相反,另一个似乎有点讨厌这个实验的被试,被认为是在表达最轻度的公开攻击。在痛觉测试中,相对于其他人,他给自己施加了更严重的压力。由于只有6个人参加了这项实验,实验结果当然只是建议性而不是结论性的。[11]在前述的假实验搭档在合作与竞争中搞小动作、让被试受到挫折的实验中(106),发现了更深入的证据:那些给搭档最低评分的人,给自己的评分就不会如此极端,给搭档和自己评分之间的相关是-0.3(S.E.=±0.1)。
宣泄和移置现象似乎涉及一种功能性一致,按照这种说法,其中包括各种带有攻击标签的反应。从这种已经被阐述过的功能性一致一般在何种程度上会发生,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它会强大到使两种所谓的攻击反应比一种这类反应和其他假定根本不同类型的反应更接近上来说,对“攻击”这一词的假定用法似乎是合理的。[12]与此同时,这种假定的功能性一致可以达到什么程度,还需要更接近的检验来进行划分以便进行分析,对“攻击”这一术语的目前用法有可能不得不进行改进或者干脆放弃。